2005年4月“大学语文(专)”串讲资料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5:55 编辑整理:湖南自考网 【字体: 】   【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篇章结构简介
大学语文(四学分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汉语言文学专科除外)的公共必考课,是为提高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水平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的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大学语文》共分为五部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和附录(由于考试范围仅限于前四部分,本课件不再讨论附录部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接受和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与写作这种文体。教材选录了15篇议论文,其中现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议论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应能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说明文是一种常用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说明文已成为人们传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介绍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方法的重要文章体裁。教材选录了8篇说明文,通过阅读这些说明文,我们能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这8篇说明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应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教材选录了13篇记叙文,其中现代文8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记叙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应能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能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至清,历代留存至今的诗歌(包括词曲)数以万计,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教材选录了20首诗词(以古代诗词为主),就是为了让考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切实理会诗歌的情感内容、抒情方式及艺术特点。对于诗词部分,考生应能熟读或背诵;应能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应能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总之,以上四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进一步提高考生的语文水平,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分析一般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范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提高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第一章、议论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作家作品知识】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作者邓小平: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认知文章的总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论点是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一是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必须执行改革开放。
(2)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论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先提出论点,再从三个方面证明,即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独立和统一、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两极分化、就不能实现本世纪末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部分(6~8自然段)论述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分两层意思,一主要谈农村的改革开放,二主要谈城市的改革开放;第三部分(第9段)是总结语,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归结出中心论点。
(3)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作家作品知识】出自《人民日报》
【文体知识】议论文,是一篇社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理解****同志所提出的关于新时期创业精神的要点。(见课程答疑)
(2)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同志的一段重要讲话,其要点落在“倡导和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上面。第二部分(第2~11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同志所归纳的64个字,分八个方面层层加以分析,每一个方面即是一个自然段,而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定性概括的分论点;最后总论,深入阐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进一步指出创业精神应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3)从总体上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完全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科学的春天》
【作家作品知识】髡撸汗沫若,原名郭开贞,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组织者之一?BR>【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科学需要既实事求是又异想天开的精神风格。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和演绎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三种修辞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a比喻,如“科学的春天”中的“春天”比喻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的时期;“时代的巨人”中的“巨人”比喻那些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具有伟大创造力和贡献的科学家,比喻的运用使语言具体生动,含蓄优美。b排比,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力度。c拟人,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中将春天拟人化,使之可以让人去拥抱,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参加过“左联”。
【语言知识】〔1〕义角:假角。〔2〕皇皇然:心不安的样子。〔3〕犯而不校:冒犯了自己而不计较。校,计较。〔4〕恣行无忌:行为放纵,无所顾忌。恣,放纵。〔5〕俟所谓“落水狗”者:俟,等待。〔6〕 党同伐异:纠合同伙,攻击异己。〔7〕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8〕臻于郅治:达到了大治。臻,至,达到。郅,大。
【文体知识】议论文中的杂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该文的中心论点:从当时政治斗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当时并不具备施行“费厄泼赖”精神的前提条件,从而提出了“痛打落水狗”即不对坏人心慈手软的重要斗争原则。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解题)简述“费厄泼赖”精神的内涵和写作此文的动因,开门见山地提出打“落水狗”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5节)对中心论点展开全面论述,指出“落水狗”、“叭儿狗”、“伪装落水狗”都在可打之列,总结了“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沉痛历史教训;
第三部分(6~7节)论述了与“痛打落水狗”相关的副论点,即实行“费厄泼赖”的现实条件尚不成熟,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四部分(结末)概括地提出了由上文引申而来的深化论点--中国改革者的失败和改革者吃亏的根源在于斗争中没有“以牙还牙”。
(2)简要说明鲁迅认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原因。(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类比法,结合有关段落说明类比的内容和作用。(见课程答疑)
(4)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5)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反语三种修辞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含义或作用。(见课程答疑)
5、《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
【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提出的“费厄泼赖”这一著名命题说起,列举它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宣扬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作者要反其意而用之的写作意图和现实针对性;
第二部分(第1节)与鲁迅“费厄泼赖”的原意相接,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费厄泼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费厄泼赖”作为治国之道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部分(第2~4节)从人民内部矛盾、学术问题、敌我矛盾三个专题,进一步阐明了实行“费厄泼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四部分(第5节)再深入一层地指出了极左思潮的实质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它的思维方式是僵化的、是教条主义的。
(2)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见课程答疑)
(3)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反诘句和设问句。
a排比句,为使说理有一种无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串排比句:“‘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慨,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排比句的使用造成了语言雄辩滔滔的气势,使观点内涵细致、丰富。
b反诘句,如“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了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了吗”“这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反诘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辩色彩。
c设问句,如“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呢?从大框框来说,……”设问使论点清晰、突出。
6、《论气节》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
【文体知识】议论文,讲演稿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气是敢做敢为、积极的;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找出文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说明其对应意义:这篇文章使用了较多对应关系的词语,它们具有对应的意义,这些对应词语的运用,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国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革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7、《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周培源,中国著名物理学家。
【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认知文章的中心论点: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作者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实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见课程答疑)
8、《咬文嚼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文体知识】议论文,文艺专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先论述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分论点是: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并不是为了语句通畅或漂亮。再阐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分论点是: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识记文中所采用的典型例证,简要说明这些例证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见课程答疑)
9、《散文创作谈》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秦牧,当代著名散文家。
【语言知识】诘屈聱牙:指语言不平易、不顺口。诘屈,曲折。聱牙,乖忤。
【文体知识】议论文,文艺专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围绕着散文创作这一专题,论述了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这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养。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类比、对比、归纳、演绎四种论证方法。(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所使用的比喻,简要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本文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以明喻、暗喻为主。明喻通篇比比皆是,如鲁迅杂文“象匕首、投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等等;暗喻,运用巧妙而有新鲜感,如“文学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线”、“生活的珍珠”、“文艺竞技场”等等。作者用本体修饰喻体,省略了比喻词,使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粘合为一体,使语言新鲜生动。
(4)认知文中的排比句式: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谈散文的各式各样,就用了“叱咤风云的,剖析事理的,讴歌赞美的,谈笑风生的……”这样的排比句;而说散文的文字功夫时,又用了“描绘事物时,形象生动;倾注感情时,激越感人;发挥议论时,鞭辟入里”等。
1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茅盾,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语言知识】〔1〕刺配:刺字发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区服役。〔2〕花石纲:纲,古代转运大批货物所编排的车马船队。〔3〕博个封妻荫子:用自己的行动换得显贵地位,使妻子儿女也获得封号和荣誉。博,用自己的行动换得。封,荣誉性的封号。荫,读书做官的特权。〔4〕腾挪跌宕:变化曲折。
【文体知识】议论文,文艺评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本文通过评论《水浒》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的长处,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结构上的特征。中心论点是由4个分论点组成的。
(2)识记文中的主要论据,指出这些论据所证明的论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中的例证法:本文的论点、分论点都是在分析典型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的结论。如,在阐述小说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时,作者都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在论证《水浒》故事结构特点时,又以林冲、杨志两人的故事为例。林冲、杨志、鲁达都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都是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而且三个艺术形象又同中有异,很能说明论点,是具有典型性的事实材料。
(4)认知本文在列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本文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皆选自《水浒》中的人物故事,作者在叙述人物故事时,采取了夹叙夹议的方法,把材料与对材料的分析融合为一体,这样的论据既具体生动,又有理论的分析。
(5)识别文中运用比喻和层递修辞手法的地方:如在阐述《水浒》善于由人物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的特点时,作者写道:“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簋和短裤,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的全部看清了。”运用了比喻和层递两种修辞手法。
11、《论语十则》
【作家作品知识】《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研究孔子学说及整个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献。孔子,春秋时期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语言知识】〔1〕学而时习之:学了,然后经常练习它。时,经常;习:温习、练习。〔2〕不亦说乎:不是也很高兴吗?说,通“悦”,高兴、快乐。〔3〕朋:志同道合的人。〔4〕愠:愠怒,怨恨。〔5〕君子食无求饱:君子,泛指有道德修养的人;饱,十分丰富。〔6〕居无求安:安,安逸,舒适。〔7〕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敏,快捷,勤快。〔8〕就有道而正焉:主动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请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就,动词,趋向、跟从、到;正,用作动词,端正。〔9〕不患人不己知: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患,忧虑,怕;不己知,即“不知己”。〔10〕罔:无,无所得。〔11〕殆:疑惑不解。〔12〕诲女知之乎:教你的东西明白了吗?诲,教诲;女,通“汝”,你。〔13〕默而识之:默,默默地,这里是潜心思考、辨别的意思;识,音“志”,牢记在心。〔14〕学而不厌:厌,同“餍”,满足。〔15〕诲人不倦:倦,厌倦。〔16〕何有于我:即“于我何有”,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17〕必有我师焉: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人。师,师法,学习;焉,兼词,“于之”的意思。〔18〕 :同“凋”,凋谢,零落。s虽令不从:虽,即使。
【文体知识】《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各条语录的大意。第一条:学了知识(或技艺)后,时常温习(或练习)它,不也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毫无怨恨,不也就是君子吗?第二条:君子饮食不要求十分丰富,居住不要求过于舒适,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并能主动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那里去请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就称得上是“好学”了。第三条: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第四条:只是死读书而不独立思考,就一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踏实读书,就永远疑惑不解。第五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的态度。第六条:将所见所闻默默地牢记在心,努力学习而不自我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厌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第七条:三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可以请教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跟他学习,对照他的缺点而改进自己。第八条:到了年底最寒冷的时候,就能知道松柏耐得苦寒,最后凋零的特性了。第九条:领导者如果他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也能推行政令;如果他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第十条:志士仁人,没有为了追求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
(2)从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归纳这十则语录的内涵。(见课程答疑)
(3)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地方。(见课程答疑)
(4)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
1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孟子,战国中期邹国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语言知识】〔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有个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叫许行。为,研究;言,言论,学说。〔2〕自楚之滕:之,到。〔3〕踵门而告文公曰:踵,本指脚跟,此处作动词,至,到。〔4〕愿受一廛而为氓:廛,平民住的房屋;氓,乡野之民。〔5〕文公与之处:与,给;处,居住的地方。〔6〕皆衣褐:都穿粗布麻衣。褐,古代穷人穿的粗麻短衣。〔7〕捆屦织席以为食:以编织草鞋、草席为生。捆,编;屦,用麻、葛等编扎而成的草鞋。〔8〕负耒耜:背耕地的农具。负,背。〔9〕是亦圣人也:这也就是圣人啊。是,代词,这。
〔10〕尽弃其学而学焉:第一个“学”是名词,指儒家学说;第二个“学”是动词,学习的意思。〔11〕道许行之言:道,转述。〔12〕则诚贤君也:则,乃,乃是;诚,确实。〔13〕虽然,未闻道也:即使如此,但他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圣人的道。虽然,即使这样;闻,认识,懂得。〔14〕饔餮:早饭和晚饭,文中泛指做饭吃。〔15〕厉民而以自养:剥削百姓来养活自己。厉,剥削。〔16〕恶得贤:怎么算得上贤德?恶,何,怎么。〔17〕许子冠乎:冠,动词,戴帽子。〔18〕奚为:何为,即为何,为什么。〔19〕害于耕:对耕田有妨碍。害,妨碍。
〔20〕惮:怕。〔21〕固不可耕且为也:固,本来,当然。〔22〕自为之与:为,制造。〔23〕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何况一人生活所需,要用全各种工匠做的物品。备,全。〔24〕是率天下而路也:这是引导天下的人整天奔忙在路上了。率:引导,带领。〔25〕或劳心:或,有的人。〔26〕五谷不登:登,成熟。〔27〕禽兽 人:禽兽危害百姓。 ,同“逼”,危害。〔28〕交于中国:中国,指中原。〔29〕举尧舜而敷治焉:推举尧舜而施行治理。敷,施行,实行。〔30〕烈山泽:烈,用作动词,放火烧。〔31〕瀹济、漯:瀹,疏通。
〔32〕树艺五谷:树,栽培;艺,种植。〔33〕五谷熟而民人育:育,生养。〔34〕人之有道也:做人有做人的道理。〔35〕朋友有信:信,信用。〔36〕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劳,慰劳;来(音赖)之,安抚来归附的人;匡,纠正;直,端正;辅,帮助;翼,保护;振,通“赈”,救济;德,施恩德。〔37〕惟尧则之:只有尧能效法它。则:效法。〔38〕民无能名焉:名,称说,形容。〔39〕孔子没:没,通“殁”,亡故。〔40〕师死遂倍之:倍,通“背”,背叛,叛离。〔41〕治任:收拾行装。
〔42〕秋阳以暴之:经过秋天太阳的曝晒。暴,通“曝”,晒。〔43〕皓皓乎不可尚已:其纯洁明亮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尚,比拟。〔44〕子是之学:你赞成他的学说。是,赞成,肯定。〔45〕市贾不贰:市上的商品就不会出现两样价格。贾,通“价”,价格。〔46〕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虽使,即使让;适市,到市场上去。〔47〕莫或之欺:没有任何人会欺骗他。
〔48〕物之情:情,实际情况。〔49〕或相倍蓰:有的相差一倍五倍。倍,照原数增加;蓰,五倍。〔50〕比而同之:把它们并列而等同起来。比,并列。〔51〕相率而为伪:一起弄虚作假。相率,相互带领,一起。
【文体知识】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所驳斥的反面观点和由此而得出的正面结论。(见课程答疑)
(2)理解孟子极力铺陈尧舜治国安民之功,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3)认知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总体特点,简要说明文章各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文中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推淮、泗,而注之江”;“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等等,这些排比句的使用,有的使论点层次清楚,有的使论据坚实充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反诘的修辞手法,作者常常在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后,用一简炼的反诘句予以收结,这种句式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有得,更具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诘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对方难以招架。
13、《谏太宗十思疏》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
【语言知识】〔1〕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 ……稳固。〔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欲,想,想要。浚,疏通。〔3〕必积其德义:积,积累,积聚;德义,恩德和道义。〔4〕下愚:最愚笨的人。〔5〕而况于明哲乎:而况,何况;明哲,贤明而有智慧的人。
〔6〕人君当神器之重:皇上担当着执掌天下的重任。神器,指天下、帝位。〔7〕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国君地位。居,占据;域中,天地间。〔8〕居安思危:在太平时期想到的时候。居,处在。〔9〕戒奢以俭:戒除奢侈而崇尚节约。〔10〕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伐,砍伐。〔11〕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凡百,所有一切。〔12〕承天景名:承受上天的大命。景,大。〔13〕实繁:实在很多。〔14〕克终者盖寡:克,能够;盖,大概。
〔15〕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忧,深忧;竭诚,竭尽诚心,诚心诚意。〔16〕傲物:看不起别人。物,泛指自己以外的人。〔1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借指亲属;行路,路人,即素不相识的人。〔18〕虽董之以严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他们。董,督责。
〔19〕振之以威怒:用严厉的声威震慑他们。振,通“震”,震慑;威怒,声威。〔20〕终苟免而不怀仁:终,最终;苟,暂且;不怀仁,不会感怀皇上的恩德。〔2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事大事小,值得畏惧的是民众。惟,为,是。〔22〕载舟覆舟:载,托起;覆,翻,倾覆。〔23〕所宜深慎: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宜,应该。〔2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当知足而警戒自己。诚,假如 ;见可欲,见到喜好的东西。〔2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要兴建宫殿,就想到应当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得到安宁。有作,有所建造;安人,使人安,使百姓得到安宁。
〔2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考虑到君王地位高,危险大,就想到应当谦和虚心而修养自己的仁德。冲,虚怀、虚心;自牧,自我修养。〔27〕惧溢满则思江海下百川:担心自己骄傲自满,就应当想一想江海容纳百川的度量。下百川,即下于百川,比百川低下。〔2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喜欢游乐,就想到应当以“三驱”为限度。三驱,打猎时,只围其三面,使被围的野兽可以逃出一些。〔29〕慎始而敬终:做事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敬,在此与“慎”同义。
〔30〕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担心自己的耳朵被 堵塞、眼睛被蒙蔽,就应当虚心听取下面的意见。壅,堵塞;蔽,遮蔽;纳,容纳,听取。〔31〕畏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指常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邪,指行为不正之徒;黜,罢免。〔32〕谬:错误,不适当。
〔33〕滥刑:滥用刑罚。滥,过度,无节制。〔34〕宏兹九德:宏扬光大这全部的美德。九,不是实数,此指全部。〔35〕简能:挑选有才能的人。简,挑选。〔36〕播其惠:广施他们的恩惠。播,传播,广施。 〔37〕效其忠:贡献出他们的忠诚。效,贡献,献出。〔38〕垂拱:垂衣拱手,指无须自己动手做事。〔39〕职役:职责和差事。
【文体知识】议论文,奏疏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见课程答疑)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此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章的开篇,用树木繁茂须固其根本、水流远长须浚其泉源来比喻要想国家安定必须积其德义;用伐根以求树茂、塞源以求流长来比喻国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求国家长治久安;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江海下百川”比喻人君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都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易懂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说理显得生动可感。
(4)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A排比:文中的排比句比比皆是,整个第三段除了最后四句外,都由排比句组成。在第一、二段中,也有不少排比句。大量采用排比句,使文章句式显得整齐而有气势。
B对偶: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偶。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些对偶句,语义相反相成,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对偶句与排比句的并用,造成了语言骈散相间,朗朗上口的特点。
14、《朋党论》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欧阳修,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散文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言知识】〔1〕朋党:一般指人们因政治理想相同和利益一致而结成的派别或集团。〔2〕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只是;幸,希望。〔3〕同道:志同道合。
〔4〕同利:利益相同。〔5〕其何故哉:这是什么缘故呢?〔6〕党引:结为朋党,互相援引。〔7〕贼害:伤害。〔8〕以之修身:用这样的道德来修身养性。〔9〕事国:治理国家。事,奉事,治理。〔10〕共济:共图事业的成功。〔11〕更相称美:相互称赞、推崇。〔12〕尽解党人而释之:全部赫免党人而把他们释放。解,赫免。〔13〕清流:指品行高洁之士。
〔14〕诛戮:诛杀,杀戮。〔15〕不诮:不讥诮,没人责备。〔16〕莫如周:没有一个朝代比得上周朝。〔17〕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厌,通“餍”,满足。〔18〕夫兴亡治乱之迹:迹,史迹,历史事实。〔19〕为人君者可以鉴矣:鉴,比照,借鉴。
【文体知识】议论文中的政论,奏疏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见课程答疑)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章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中体现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法进行论证,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对比是贯穿全文的轴心。这一对比,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性质的对比,这主要体现在“道”与“利”、“真”与“伪”的鲜明对照中;二是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对比,主要体现在“治”与“乱”、“兴”与“亡”的具体对照中;三是人君对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态度的对比,这主要体现在“能辨”与“不辨”、“用”与“退”的具体对比中。
15、《答司马谏议书》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言知识】〔1〕蒙教:承蒙教诲。〔2〕窃以为:我私下认为。窃,我,第一人称代词,有自谦之意。〔3〕游处:交游相处。〔4〕所操之术多相异故也: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操,持,采取;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5〕强聒:强作解释,硬要唠叨。聒,吵吵嚷嚷。〔6〕终必不蒙见察:最终一定不会被谅解。〔7〕自辨:自我辩解。辨,通“辩”。〔8〕重念:又考虑到。〔9〕视遇:看待。〔10〕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即鲁莽。
〔11〕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见恕,原谅我,宽恕我。〔12〕具道所以:详尽地说明这样做的原因。〔13〕尤在于名实:尤其重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14〕所以见教者:所用来指教我的。见教,教诲我,指教我。〔15〕侵官:侵夺官吏的职权。〔16〕征利:征敛财富。〔17〕怨谤:怨恨,指责。〔18〕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以谓,以为;谓,通“为”。〔19〕举先王之政:奉行古代贤圣之君的政治主张。举,施行,推行。〔20〕辟邪说:驳斥谬论。辟,驳斥,抨击。〔21〕难壬人:责难巧言令色的坏人。壬人,善于巧言谄媚的人。〔22〕苟且:因循苟安,得过且过。
〔23〕不恤国事:不关心国家大事。恤,忧虑,顾念。〔24〕同俗:附和世俗之见。〔25〕上乃欲变此: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乃,却。〔26〕不量:不思量。〔27〕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28〕胥怨:相与埋怨。胥,通“与”,相与。〔29〕非特:不仅仅。〔30〕改其度:改变他的计划。度,法度,这里指计划。〔31〕膏泽斯民:施恩惠给这些百姓。膏泽,本义是油脂和雨露,这里名词用如动词,“施恩惠”的意思。〔32〕不事事:不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后一个“事”是名词。
〔33〕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由,缘由,机会。〔34〕不任:不胜。〔35〕区区:拳拳,衷心。〔36〕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至,极,极点。
【文体知识】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书信体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主要旨意。(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简要说明文章反驳论点时所采取的三个步骤及其作用。(见课程答疑)
(3)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见课程答疑)16、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类别: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定律、民间谚语)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4)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对比法)
(5)驳论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第二章、说明文
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钱学森,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来看,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
(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属于非艺术性说明文中的科技说明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现代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
工程技术学科--工程结构 电力技术 电子技术 农业技术 其他工程技术
基础学科--天文学 地学 生物学 化学 其他分枝学科(如力学等)
根本基础学科--物理 数学
(2)识记本文所说明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方式:这篇说明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部分概括说明“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这是全文的总纲;第二部分分两个层次分别说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组成及其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这是分说;第三部分归纳全文,强调物理、数学的地位,并据此勾勒出整个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从而总结全文。
(4)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定义、举例两种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竺可桢,现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语言知识】〔1〕不久就为沙所盖:为,被。〔2〕不胜:不能忍受。〔3〕光怪陆离:光色斑斓,形态离奇。〔4〕可望而不可即:即,*近,接近。〔5〕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指见到奇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类,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3、《桥的运动》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茅以升,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语言知识】〔1〕信如尾生:信,忠实,讲信用。〔2〕与女子期于梁下:期,约会;梁,桥。〔3〕蠕动:像蠕虫一样收缩运动。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分,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
(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见课程答疑)
(2)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定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法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4、《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华罗庚,现当代著名数学家。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
(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见课程答疑)
(2)认知课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见课程答疑)
5、《苏州园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是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语言知识】〔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宜的办法。〔2〕自出心裁:这里指自己创造的独特构思和设计。〔3〕轩:有窗栏的小室。〔4〕榭:高台上的敞屋。〔5〕败笔:原指书、画或文章有毛病的地方,这里喻指园林景观建造中有不和谐的地方。
〔6〕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文中是形容枝干隆起、相互交错。〔7〕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8〕别具匠心:别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先总说后分述的整体结构方式:这篇说明文采取了“总-分”的结构方式,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先点出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然后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部分则分两层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及其优美景观。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比较、比喻两种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6、《白丝翎羽丹砂顶》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贾祖璋,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
【语言知识】〔1〕低头乍恐丹砂落:乍,只。〔2〕足高而尾雕:雕,同“凋”,衰败、损伤,这里引申为秃、短之意。〔3〕或谓王戎曰:或,有的人。〔4〕鹤有乘轩者:鹤有坐车子的。轩,车子。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主要采取“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7、《菊花》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杨宪益,现代著名翻译家。
【语言知识】〔1〕菊有黄华:华,同“花”。〔2〕延年益寿:益,增加。〔3〕露掇其英:掇,拾取。〔4〕酒为祛百虑,菊为制颓龄:酒能涤除种种忧虑,菊能延缓衰老之年。祛,涤除;颓龄,衰老之年。〔5〕人淡如菊:比喻人像菊花一样淡泊自处。〔6〕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旧制、旧例。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
(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划分有关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见课程答疑)
(3)识别本文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8、《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高士其,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
【语言知识】〔1〕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2〕侃侃而谈:形容说话从容不迫、理直气壮。〔3〕窃称:私下称。〔4〕大腹便便:肚子肥大鼓起的样子。〔5〕踉跄:走路不稳。〔6〕杳然:形容远得看不见踪影。〔7〕摩肩攘臂:肩碰着肩,捋起袖子,伸出胳膊。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
(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理解文章开头讲述上帝造人故事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简要说明这个铺垫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说明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9、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整体结构:总分关系式
(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关系式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定义法、诠释法、比较法、比喻法、图表法、数据法、举例法、引用法

第三章、记叙文
1、《追悼志摩》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语言知识】〔1〕陨:落。〔2〕憎嫉:憎恨和嫉妒。〔3〕褴褛:衣服破烂。〔4〕不世之荣业: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5〕直指顾间事矣:直,只、仅;指顾间,时间很短。
〔6〕始兆幸福:开始预示幸福。兆,预兆、预示。〔7〕易自己之快乐:易,换。〔8〕殆茫如捕风:恐怕渺茫得就象是去捕风捉影一样。殆,恐怕、大概;茫,渺茫难得。〔9〕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兹,此;盖,大概,恐怕。〔10〕鹄突:即糊涂,指模糊不清。〔11〕宁帖:平安舒贴。〔12〕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徒,空、白白地;已耳,罢了。〔13〕吾侪:我辈。〔14〕韪:是,对。〔15〕非特:不仅仅。〔16〕涵:沉浸。〔17〕朗照我深奥之灵府:朗,明亮;灵府,心灵。〔18〕其几亦微矣:恐怕这种可能是又少又小啊。其,犹“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几,很少。微,很小。〔19〕扪索:摸索。〔20〕笔致:文笔的情趣。
【文体知识】记叙文,追悼性写人散文,抒情性与说理性都比较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
(3)认知本文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简要说明文中的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4)认知本文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并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见课程答疑)
2、《秋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巴金,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见课程答疑)
(2)认知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见课程答疑)
(3)结合有关写人段落,识别其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见课程答疑)
(5)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见课程答疑)
(6)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如“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等。
3、《北京的春节》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老舍,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
【语言知识】〔1〕宪书:皇历、历书。〔2〕火炽:旺盛,热闹,紧张。〔3〕残灯末庙:指节日活动已经接近尾声。
【文体知识】记叙文,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的描述中心。(见课程答疑)
(2)认知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见课程答疑)
(4)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见课程答疑)
4、《箱子岩》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沈从文,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语言知识】〔1〕石罅:石头中的裂缝。〔2〕火光煜煜:火光照耀。〔3〕痈疽:毒疮。
【文体知识】记叙文,游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见课程答疑)
(2)划分文中赛龙舟场面描写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角度,并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见课程答疑)
(3)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的情景之间有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见课程答疑)
(4)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对跛脚什长的描写。
(5)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文章最后写到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见课程答疑)
5、《哭小弟》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宗璞,当代著名女作家。
【语言知识】〔1〕泪下如绠:形容眼泪之多;绠,汲水桶上的绳索。〔2〕娴:熟练。
〔3〕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将载入史册,永放光芒。〔4〕客殇成都:客死在成都。殇,原指未cheng年而死,文中指英年早逝。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的主旨。(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块状、交*垒积的结构方法。(见课程答疑)
(4)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5)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6、《都江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语言知识】〔1〕颓壁残垣:倒塌的、不完整的墙壁。垣,墙。〔2〕惊悸:由于惊讶而心跳加快。〔3〕濡养:滋润哺育。〔4〕遴选:选拔。〔5〕圭臬:原指圭表,文中比喻准则或法度。〔6〕韬略:计谋。〔7〕衮衮诸公:指称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8〕砭肤冷气:刺痛皮肤的冷气。砭,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文体知识】记叙文,游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见课程答疑)
(2)认知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见课程答疑)
(3)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
(在自测题中有体现)
(5)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
7、《拣麦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语言知识】〔1〕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2〕戏谑:开玩笑。〔3〕步履:步行,步伐。〔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5〕约莫:揣测、估计〔6〕企望:期盼,盼望。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性较强的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见课程答疑)
(2)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见课程答疑)
(4)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意义。(见课程答疑)
8、《我与地坛》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语言知识】〔1〕沧桑: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亘古:从古到今。〔3〕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4〕熨帖:心理平静舒适。〔5〕猝然:突然。〔6〕声名狼藉:名声很坏。〔7〕隽永:意味深长。〔8〕恪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9〕冗长:繁杂而长久。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性很强的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主旨。(见课程答疑)
(2)识别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法来表现母爱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其中的象征意义 。(见课程答疑)
(4)简要说明文章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5)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如用种种事物比喻四季等。
9、《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语言知识】〔1〕拜为上卿:被任命为上卿。〔2〕舍人:门客。〔3〕使人遗赵王书:遗,给。〔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易,交换。〔5〕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被,受。〔6〕窃计欲…:窃,私下,谦词。〔7〕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8〕而束君归赵:束,捆缚。〔9〕曲在赵:理亏在赵国。〔10〕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承担。
〔11〕相如奉璧奏秦王:奉,通“捧”;奏,呈献,进献。〔12〕相如因持璧却立:却,退,文中指后退几步。〔13〕赵王悉召群臣议:悉,全部,所有。〔14〕负其强:凭借着它的强大。〔15〕逆强秦之欢:逆,违背,触犯。〔16〕拜送书于庭:在朝堂上拜送国书。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用作动词,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18〕列观:一般的宫殿。〔19〕礼节甚倨:倨,傲慢。〔20〕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21〕睨:斜视。〔22〕辞谢:婉言道歉。〔23〕固请:坚决请求。〔24〕召有司案图:召来主管官员,察看地图。案,通“按”,审察,察看。〔25〕舍相如广成传舍:舍,用如动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26〕决负约不偿城:决,必定。〔27〕径道:便道 ,小道。〔28〕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延请。〔29〕间至赵矣:间,间道 ,从小路。〔3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意思;孰,通“熟”,仔细。〔3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牵、拉。〔32〕因厚遇之:趁此好好地招待他。
〔33〕卒廷见相如:卒,终于。〔34〕拔石城:拔,攻下。〔35〕度道里…:度,估计。〔36〕左右欲刃相如:刃,杀。〔37〕左右皆靡:靡,退却。〔38〕不怿:不高兴。〔39〕为秦王寿:寿,向人进酒或献礼。〔40〕竟酒:酒筵完毕。〔41〕素*人:素,向来,本来。〔42〕相与:一齐,共同。〔43〕恐惧殊甚:怕得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44〕不肖:不才。〔45〕不若:不如。〔46〕相如虽弩:弩,愚劣、无能。〔47〕顾吾念之:顾,但。〔48〕不俱生:不共存。〔49〕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因,通过,经由。
【文体知识】记叙文,人物传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三个主要故事,理解本文关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2)归纳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
(见练习)
(3)划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场面的层次,识别其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理解本文善于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4)结合文中有关段落,简要说明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5)简要说明“将相和”的意义:使国家稳定,内部团结一致对外。
10、《毛颖传》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语言知识】〔1〕尝曰:曾经说过。〔2〕已而果然:不久果真是这样。〔3〕匿光:匿于光,能在阳光下躲藏。〔4〕狡而善走:走,跑。〔5〕争能:比较高下。〔6〕不及:不如,比不上。〔7〕次中山:次,驻扎。〔8〕今日之获:获,猎物。〔9〕简牍是资:即“资简牍”的倒装。意思是,书写竹简、书版就依*它。资,依*,凭借。〔10〕天下其同书:其,恐怕,大概。〔11〕详悉:尽知。〔12〕虽见废弃:见,被。〔13〕累拜中书令:累,逐渐升迁;拜,授官。〔14〕益狭:更加亲近。〔15〕上亲决事:决,决断、处理。〔16〕以衡石自程:程,定量。〔17〕不任吾用:任,担当。〔18〕终于管城:老死在管城。〔19〕冒:冒充。〔20〕蕃昌:繁衍昌盛。〔21〕无闻:不再听说。〔22〕颖始以俘见:见,被引见。〔23〕卒见任使:最终被信任和使用。见,被。〔24〕颖与有功:与,参与。〔25〕以老见疏:以,因为。
【文体知识】记叙文,寓言性传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要说明本文的寓言性传记文特征。(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结合有关段落予以具体说明。(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明显具有双关意义的语句,说明其双关意义。(见课程答疑)
(4)认知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见课程答疑)
(5)概括文章所寄托的感慨。(见课程答疑)
11、《寓言二则》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言知识】〔1〕溺:被水淹没,文中是指被水掩没的人。〔2〕氓:普通百姓。〔3〕咸:都〔4〕水暴甚:河水突然上涨得很厉害。〔5〕绝:横渡〔6〕中济:渡到河的中流。济,渡。〔7〕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文中指游出的距离很短。〔8〕吾腰千钱:腰,用如动词,腰上围着。〔9〕是以:因此。〔10〕何不去之:去,丢掉。〔11〕不应:不回答。
〔12〕有顷益怠:过了一会儿,更加疲惫无力。〔13〕身且死:且,将要,快要。〔14〕何以为货:还要钱干什么呢?〔15〕遂:于是,就。〔16〕且若是:如果像这样。〔17〕得不有货之溺大氓者乎:得不,岂不是,莫非;大货,大利;大氓,大人物。〔18〕善负小虫:负,驮,背。〔19〕辄:就〔20〕虽困剧不止也:虽,即使。〔21〕物积因不散:因,因此;散,散落。〔22〕卒踬仆不能起:卒,终于。踬仆,跌倒。〔23〕为去其负:负,名词,背的东西。〔24〕又好上高:好,喜好。〔25〕极其力而不已:极,尽,用尽;已,停。〔26〕厚其室:厚,使……丰厚。〔27〕不知为己累也:为,成为;累,累赘。〔28〕及其:等到它。
〔29〕亦又病矣:病,困苦,吃尽苦头。〔30〕又不艾:艾,自责,改悔。〔31〕大其禄:大,增多。〔32〕而贪取滋甚:滋,更加。〔33〕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戒,警惕。〔34〕其名人也:他们在名义上叫做人。〔35〕亦足哀夫:哀,可悲。足,实在。
【文体知识】记叙文,讽刺性寓言小品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两则寓言所表达的共同主题。(见课程答疑)
(2)认知《哀溺文序》主要刻画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指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这一心态的。(见课程答疑)
(3)认知《 传》的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指出这一类比的两个主要对应点。(见课程答疑)
(4)比较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异同点。(见课程答疑)
12、《柳敬亭说书》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语言知识】〔1〕送手帕下定:送去请柬和定金约下时间。下,用如动词,约下。〔2〕两行情人:两个红极一时的人。行情,红人。〔3〕沽酒:买酒。〔4〕蓦:猛然间。〔5〕彼方掉舌:方,才;掉舌,动舌头,指说书〔6〕丙夜:夜半时分〔7〕行情正等:声名身价相同。
【文体知识】记叙文,写人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的主旨。(见课程答疑)
(2)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铺垫、前后照应三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一对照的反衬作用。(见课程答疑)
(4)认知文中记叙柳敬亭说书一段是场面描写,识别这段描写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见课程答疑)
(5)认知文中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描绘柳敬亭说书声音的精彩语句。(见课程答疑)
13、《狱中杂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语言知识】〔1〕窦:孔穴〔2〕作而言曰:作,站起来〔3〕余叩所以:我询问详细情况。叩,问。〔4〕遘:遇,遭遇。〔5〕牖其前:牖,名词用如动词,开个窗户。〔6〕相薄:相混杂,相侵袭。〔7〕鲜不疫矣:鲜,很少。〔8〕成法:老规矩。〔9〕踵顶:脚碰头。
〔10〕积贼:犯案多次的贼。〔11〕杰旺:旺盛。〔12〕或随有瘳:或,或者;有瘳,病愈。〔13〕迩年:近年。〔14〕俾:使。〔15〕情罪:案情,罪状。〔16〕罹:遭受〔17〕于是乎书:书,动词,记下。〔18〕俟:等待。〔19〕大辟:死刑。〔20〕质其首:用头颅做抵押。〔21〕罄衣装:把衣服变卖干净。
〔22〕痼疾:一辈子治不好或久治不愈的疾病。〔23〕病间月:病了一个多月。〔24〕兼旬:二十天〔25〕即夕:当天晚上〔26〕潜易:偷偷改换〔27〕不羁晷刻:一时一刻也不停留。〔28〕生若:使你活。若,你。〔29〕案末:同案中案情最轻的人。〔30〕生理:活下去的道理。〔31〕因以巧法:利用法制条文作弊。〔32〕枉民:害民,叫人民蒙受冤枉。〔33〕奇羡:赢余,文中指勒索所得到的钱财。〔34〕故例:老章程。
【文体知识】记叙文,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组织众多材料所围绕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3)理解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见课程答疑)
(4)选出文中典型事例,简要说明作者用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拨人物性格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14、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分叙
(2)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包括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等方式抒情)
第四章、诗词
1、《沁园春·雪》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毛泽东
【语言知识】〔1〕惟余莽莽: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的一片。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2〕顿失滔滔:顿,一下子。〔3〕须:要等到。〔4〕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竞相、争着;折腰,倾倒、佩服。〔5〕略输文采:输,差。〔6〕稍逊风骚:逊,逊色。〔7〕俱往矣:全都一去不复返了。〔8〕数风流人物:数,点数、计算。
【文体知识】词,《沁园春》是词牌名,这是词中的长调。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2、《迢迢牵牛星》
【作家作品知识】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出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一书。“古诗十九首”写成于东汉末年,都是抒情短诗,全用五言,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语言知识】〔1〕迢迢:遥远的样子。〔2〕皎皎:明亮的样子。〔3〕擢:摆动。〔4〕终日不成章:终日,一整天;章,织物的纹理。〔5〕泣涕零如雨:零,下落。〔6〕相去复几许:去,离开;复几许,又有多远呢。〔7〕盈盈一水间:清清的一条银河之间。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3、《归园田居》
(其一)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人称“靖节先生”。
【语言知识】〔1〕适俗韵:适,适应,投合;韵,气质、性情。〔2〕尘网:喻指尘世间官场、名利场的束缚和险恶。〔3〕守拙归园田:拙,愚直的心性。〔4〕罗:罗列。〔5〕暖暖:依稀不明的样子。〔6〕墟里:村落。〔7〕颠:同“巅”,顶部。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田园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熟读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4、《出塞》
(其一)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与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语言知识】〔1〕还:返回〔2〕但:假若〔3〕教:使,让〔4〕度:越过
【文体知识】七绝,边塞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5、《春江花月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若虚,初唐诗人。
【语言知识】〔1〕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2〕人生代代无穷已:穷,尽;已,止。〔3〕但见长江送流水:但,只。〔4〕白云一片去悠悠:去,离去。〔5〕青枫江上不胜愁:胜,尽。
【文体知识】七言古诗,长篇抒情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古题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熟读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6、《送元二使安西》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维,盛唐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语言知识】〔1〕使安西:出使安西〔2〕 轻尘:沾湿了尘土。 ,湿润。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7、《登金陵凤凰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语言知识】〔1〕晋代衣冠:指东晋时居住在都城金陵的世家大族。〔2〕一水:指长江。〔3〕总为:总是因为。〔4〕长安不见:不见长安。
【文体知识】七言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8、《蜀相》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语言知识】〔1〕自:独自,表示无人欣赏。〔2〕空:白白地,也是表示无人欣赏。
〔3〕开:开创基业;济:辅佐成事。
【文体知识】七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9、《枫桥夜泊》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语言知识】〔1〕江枫:江边枫树。〔2〕对愁眠:伴愁眠。对,向着。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0、《游子吟》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孟郊,中唐诗人。
【语言知识】〔1〕寸草心:即指小草抽出的嫩茎,又喻指子女对母亲的心意。〔2〕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1、《乌衣巷》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语言知识】寻常:平常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白居易,中唐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语言知识】〔1〕赋得:赋诗而得某个题目的意思。〔2〕离离:长长的样子。〔3〕荒:远方。〔4〕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作者送别的友人。〔5〕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文体知识】五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3、《江南春》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语言知识】山村水郭: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4、《夜雨寄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无题》诗尤为著名。
【语言知识】〔1〕何当:何时才能够。〔2〕却:又,再。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煜,五代时期著名词人。
【语言知识】〔1〕了:终了,完结。〔2〕不堪:不能,受不了。
【文体知识】词,《虞美人》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6、《望海潮》(江南形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创造了大量慢词。
【语言知识】〔1〕形胜:形势重要、景色优美的地方。〔2〕参差:大约、将近。〔3〕云树:形容树多而高。〔4〕异日:他日。
【文体知识】词,《望海潮》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兼精散文、词、诗、书法、绘画,“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语言知识】〔1〕把酒:端起酒杯。〔2〕不胜:经受不住。〔3〕婵娟:形态美好,词中指月亮。
【文体知识】词,中秋赏月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8、《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语言知识】〔1〕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存。〔2〕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文体知识】词,《武陵春》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9、《书愤》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陆游,南宋杰出的诗人。
【语言知识】〔1〕早岁:早年,年轻的时候。〔2〕那知:哪知。〔3〕中原北望:北望中原。〔4〕自许:自我期许。〔5〕堪:可、能。〔6〕伯仲:兄弟。
【文体知识】七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2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语言知识】〔1〕遥岑远目:即“远目遥岑”,眺望远山。目,用作动词,望。〔2〕断鸿:失群的孤雁。〔3〕倩:请。
【文体知识】词,《水龙吟》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21、古代抒情诗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基本抒情方法:通过写景抒情、通过叙事抒情、通过描绘人物举动抒情
(2)常见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第五章、作文指导
作文主要是考核自学应考者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学应考者思想修养、认识能力、生活积累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大纲提出,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恰当,书写工整,行款规范。作文在大学语文考试中约占40分,比重很大,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的考前训练工作和准备工作。
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试作文必须按试卷规定的题目来写。一般说来,自学考试的作文题目都是与考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或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较紧的,对大多数考生而言,都不至于“无话可说”。但由于各人经历、学识、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同一道题目,有的考生觉得好写,有的却觉得不好写;即使觉得不难,写出来的文章差异也很大。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能把作文写好的人确实不多,有的甚至未能写完,很多考生都把作文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作文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又有充分的准备,“难”是可以逐渐转化为“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应试能力既与“场(考场)外功夫”有关,也与“场内功夫”有关。
先谈场外功夫:要提高作文的应试能力,主要还得*平时从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多下功夫。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想写出内容正确、深刻的文章,平时就要注意经常阅读报纸,关心时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还要读点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以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理论武器。生活,则是写作的源泉,平时要养成观察、了解生活的习惯,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生活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或者把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到的先进人物事迹、反面典型的个案、历史典故、格言警语、生动活泼的词汇等收集起来,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材料准备工作做好了,到了考场上就不但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而且还有挑选的余地,可在众多的材料中挑选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组织文章。除此之外,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写作理论,固然不能写出好文章,但缺乏写作理论的指导,也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教材中的文体知识介绍、有关范文和课后的“提示”对我们如何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应认真研读。但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还不够,考生还应多读一些课外的作品,琢磨琢磨这样的题材、这样的题目,别人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多实践,多动笔练习写作,如果你能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写写日记,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读书心得写下来,并在考试前的半年时间里练习写几篇作文,在考试中必然胸有成竹一点。
至于“场内功夫”,则是偏于应试技巧的问题。考虑到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考试大纲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文体在应试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个扼要的介绍:

记叙文的写作
从临场应试的角度来看,记叙文的写作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确定角度
拿到试卷后,首先要看清作文题目的要求,仔细想想应从哪个角度去写。记叙文是一种
以记事和记人为主的体裁,通过写人或写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某种价值观念或抒发某种感情。它不像议论文用一系列的论据去证明某个论点,也不像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如1996年上半年试题的《信》,作为记叙文,首先要明确这是要写“与信有关的人”或“与信有关的事”。如果把它写成“给某某某的一封信”,那就写成了应用文,即使内容健康、格式规范,也很难及格,因为文体都把握错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库存,看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哪些与题目的要求有关,而又最值得写;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就《信》这篇文章来说,如果你对邮递员的工作比较熟悉,那你可以写一个邮递员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把“死信”变成“活信”,以表现他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曾发生过“检举信”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而最后又水落石出,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另外,我们都知道,若干年前,写信是很随便的,用一张白纸糊成信封,贴上邮票就可寄出去,后来则要求使用标准信封,要写邮政编码,邮资也调整了。而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许多人连信都不写了,或打电话、或发E-mail……,这样我们也可以写信本身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假如有的考生关于信的库存是一片空白,那也可以设法编一个与信有关的故事。应试作文不同于通讯报道一定要写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允许虚构的(即使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应该适当加工,不要完全受真人真事的束缚)。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确定写什么时,一定要写自己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某个题材很新颖,但自己所知不深,最好还是不要写,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你确定写一件事,还要考虑:这件事蕴含着什么意义?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如何?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分歧、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如果你确定写一个人,则要通过想象和联想,使这个人物在头脑中活起来,明确他的身世、经历,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音容笑貌如何,等等。写人离不开写事,因此还要考虑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来写,还是通过若干事件来写。如果是后者,还要明确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人物性格的哪个侧面,如何将这几件事串起来等等。事件的意义及来龙去脉理得越清楚,人物的“形”和“神”在头脑中的印象越清晰,写好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确定角度,还有人称的选择问题,是用第一人称、以“我”之所见所闻来写,还是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这两种写法各有利弊:用第一人称,可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但不能直接写出耳闻目睹不到的东西或别人的心理活动;用第三人称虽没有第一人称的长处,却也没有第一人称的局限,作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客观对象。用什么人称、要视内容而定。如1996年下半年试题的《选择》,如果是写自己的选择,自然得用第一人称;若写他人的选择,如果不是与自己特别亲近的人,还是用第三人称好,否则写起来会受到许多限制,不利于情节的展开。
(二)谋篇布局
当你确定了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后,下一步就是搭好框架、谋篇布局了。写文章不能想一点、写一点,一定要构思好基本轮廓,最好是一气呵成。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写到中途写不下去又重起炉灶的情况,欲速而不达。最为糟糕的是,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考生修改,文章最后只能是杂乱无章,令人难以卒读。因此,谋篇布局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谋篇布局时,要着重考虑起结、详略、波澜和线索的问题:
1. 起结。任何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就时间而论,可以涵
盖几年、几十年,也可以短至一天、几小时。构思时就要考虑从何时落笔,有的可以用顺叙法,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来写;有的可以用倒叙法,先写结局,然后用顺叙法写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和过程;有的还可以从“中段”写起,把在此之前发生的事通过插叙或人物的对话在文中显示。可以说,起结的技巧,也就是“截取”的技巧,即:截取生活的哪一个横断面来作为文章的框架。应该指出的是,“起”与“结”是紧密关联的,一定要防止出现虎头蛇尾、前后脱节的情况,构思时必须把“起”与“结”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甚至可以先想好如何结束,再来设计如何开头。
2. 详略。构思时必须对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并以主题作为材料的取舍和详略
的尺度: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泼墨如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要坚决舍弃。关于这一点,考生可以参阅教材中的《拣麦穗》一文,这篇文章详略把握得很好。该文对“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有详写、有略写,而对老汉去世后出现的另一个卖灶糖者连是多大年纪都没有交代,因为他虽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不能不写,但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故笔墨省到不能再省。
3. 波澜。写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构思时应善于运用一些“兴风作浪”的小技巧,如“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误会巧合”、“铺垫反托”等等,使情节的发展有悬念、有突转,乃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的结局既使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4. 线索。线索清楚,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文章结构谨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如老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写起,继写小年、除夕、元宵,至正月十九结束;有时可以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时可以以人物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先介绍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步步升迁,引发廉蔺矛盾,最后以矛盾的解决收篇;有时也可以以景物为线索,有时也可以以某种意象为线索。有的文章还可以贯串多条线索。总之,把握好线索,把握好主题,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三)凸现主旨
框架搭好了,再下一步自然是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述成文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四个字:凸现主旨。文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但相对而言,又有一些地方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暂且称之为“节骨眼”。“节骨眼”一定要写得细致、精彩,使它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一般是在叙述某件事的基础上略发议论,或抒感慨,以揭示事件的内涵,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但要注意防止“议”与“叙”脱节,说不到点子上。而对于写人为主的文章而言,一般是选择典型事件或生活细节,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这个人物,或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但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人物行为后面的动机,即不但要写他做了什么,还要写他为什么这样做。另外,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景物描写。因此,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议论文的写作
要写好议论文,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细心认真地审题
议论文的题目,既可能包含文章的论题和中心论点,也可能只表明文章的论题而不包含
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认真仔细地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以便较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意、重点所在及具体要求。只有透彻弄清题目,才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大学语文》试卷中议论文的写作,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命题作文”,二是“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又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提示性和限制性文字的命题作文,一是只有限制性文字而没有提示性文字的命题作文。至于给材料作文,命题一般也是两种形式,一是供材料并命题作文,一是只供材料,而题目由考生自拟。以上几种命题方式,实质都差不多,在审题时都应注意:
1. 准确理解题目文字的词意。命题作文的题目,其文字的词意,大多都是清楚明了的,
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带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字。如1992年下半年的作文试题《不要搞花架子》,这个题目北方人容易理解,所谓“花架子”就是他们常说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对南方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明白。如果这条作文试题前面没有“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强调实干,反对形式主义”这些提示性文字,很多人无法明白“花架子”在这里的真正词意。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千万不要想当然
(有的考生就把“花架子”理解成摆花盆用的“木架”或“铁架”),要细心阅读一下提示性文字,做到真正明白作文题的真正内涵。
2. 注意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议论的对象、范围和重点。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是
指要分析题目中词与词间的关系,如《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多行不义必自毖》、《我的价值观》这三道题,第一道题是属于并列关系,第二道题是属条件因果关系,第三道题是属偏正结构。是并列关系的,那么两者间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议论时,便要注意同时兼顾,不能只重前者而轻后者,或者缺漏了后者,也不能重后轻前。是条件因果关系的,在论证过程中就应把重点放在它们的因果关系上。是偏正结构的,则其议论的重点是在修饰语上,“价值观”这个词的含义很广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在论证时撇开“我”而去谈“价值观”,便会出现偏离题旨的现象,达不到文章的写作要求。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和了解清楚文字词语的相互关系,以把握住议论的重点、对象及范围。
3. 题目词义暗含比喻或象征意义的,要注意仔细去琢磨、推敲,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一
层去理解、领略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4. 如果是供材料作文,就一定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读通读懂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所谓读通读懂,就是能较好较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容、含义。如果是文言文,更要从字词、语句上一一读懂它。只有全面掌握和了解提供的材料内容,才可以把握文章的论题与论点,切忌连材料都没看懂,或没完全弄懂便匆匆忙忙下笔。
(二)掌握立论的角度
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中心论点,有了论点,才能进行论证。对于命题作文,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包含在题目之中,如1995年上半年的作文题《说“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类考题无须考生重新确立论点。二是题目仅仅表明文章的论题,却未包含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时间》中“时间”只能作为论题,它仅仅指出了文章要论述的范围和内容,却不能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写作时应该把论述中心具体化,提炼出具体而又明朗的中心论点,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如果是供材料作文而题目又要自拟的,在读懂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外,还要从材料所限范围内去确立具体的论点。最好是在不违背命题的基本要求及所提供材料基本精神的原则下,从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最有体会的角度出发,选择使自己有东西可写的论点。
(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即谋篇布局,对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安排。在考场上作文,虽
然时间短,但仍应把文章写成一篇有机的完整体,将论点和论据安排好,使论据围绕论点,并能较充分地论证论点。为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可按三段式进行安排:首先是提出论点。提出论点,可以开门见山,一开始便摆出观点,可给人一个观点鲜明的印象;也可以用引用入题或解题溯源等方法。其次便是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正反论证。考试的作文题,很多都属中性题,可以从正面进行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进行论证。
(2)层递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就是指在论证之前,对论证的问题先作深入分析,摸索清楚论题的方方面面,概括出它的几个基本特征,再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论证。
(3)并列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是对论证的问题,在总论点的统率下,分别从几个方面去展开论证,而这几个方面,它们彼此的关系是平列的。最后是小结全文,呼应论点。这样的结构,是议论文最基本的模式,这种按部就班的写作路子,在考场应试的情况下,是最为稳妥的。
(四)灵活变通地运用例证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就需要联系实际,运用事例,用事实展开论证,
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很多考生平时很少动笔,也缺乏材料的积累,所以临到考试,根本无法写作。有鉴于此,每位考生平时都需多注意读报看书,积累材料。到临场应试时,首先要尽可能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把自己掌握到的、想到的材料变通挪用或进行必要的加工发挥,按照论点的需要,适当加工,使它成为贴切的、说服力强的材料。当然,这种加工也应做到适度得体,不要随意胡乱凑合,要注意删除与观点不吻合的材料。其次,在选用材料时要力求选择最有代表性、能说明论点的材料。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再次,选取材料时,要力求新颖,切忌来来去去总是选用那么几个常用的材料,话也总是那些话,让读者觉得非常乏味。
(五)充分具体的说理和议论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要选用有代表性、新颖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作论据外,还要注意
进行充分具体的议论和说理。很多考生都习惯以观点带事例,一个观点提出后,接着罗列多个事例,文章从头到尾,看到的只是材料的堆砌,缺乏分析,没有议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思路不够开阔,不懂得联想,不懂得引申发挥,同时也不知在何处展开议论和发挥。
要开阔文章的思路,就应对论题多提几个为什么。如1995年下半年的作文题是阅读梁启超《论毅力》文中最后一段,一般考生都说到有志者事竞成,毅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接着便列举出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加以证明。这样写,尽管对问题有所论证,但这样罗列一堆材料而不加分析议论,仍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对于议论文来说,除了有论点、论据外,还必须有分析与议论,而议论往往就是紧随在事例之后来进行的。如就这篇议论文来说,可以以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为例,他5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成年后却“愍然众人矣”。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 在运用了这个事例后,可能马上来一段议论,指出成功主要不是*天赋,而是后天勤奋,这样将例证与议论结合起来,说服力就强多了。在分析与议论中,还可以结合现实去联想与引申,基于现实的联想与引申往往也具有深刻的说理性。
说明文的写作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通过客观地介绍、
解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结构、功用、成因等因素,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的、准确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说明文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凡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自然到社会,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说明文来解说。它是传播科学知识、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资料的重要工具,与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认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加强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作文考试把说明文的写作列为目标之一,考生平时很有必要练习写说明文。
在说明文写作训练中,或因观察不细,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或因材料欠缺,说明不具体;或因表达方式不当,文体混杂;或因没有注意说明顺序,条理混乱;或因介绍片面,影响其科学性。因此,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解说性、知识性、科学性
注意说明文的特点,才能达到说明文“给人以知”、“教人以用”的目的。如关于酸菜可
否食用及其营养价值的问题,报上曾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介绍。一种认为,酸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糖类、矿物质、乳酸等。酸菜还是良好的药物,可治疗慢性心脏病、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多吃酸菜有利于健康。另一种却认为,酸菜内含大量霉菌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会直接引发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等疾病,危害健康。两种解说各执一端,令人无所适从。据有关专家分析,酸菜的食用效果及营养价值,和酸菜的不同品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不同的腌制方法有关。报上的有关介绍未能注意这些知识,所说虽有一定道理,却都有片面性、缺乏科学性。说明文既要注意知识性,也要注意科学性,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给人以知”。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用准确、周密、平实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其最基本学科物理、数学的关系,并运用定义、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把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说明得清楚明白。
(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议论文也要运用说明,但记叙文中的说明为记叙的人或事服务,议论文中的说
明为阐明作者的论点服务。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说明方式的运用都不是主要的,只有说明文才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这是说明文说明性的特点决定的。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文的这一特点,以把握住文体特点,避免出现文体混杂的现象。
(三)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要反映事物一定的规律,就必须用心安排好说明材料的顺序。说明运动、变化、
发展的事物,多应按时间先后、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材料。说明静止的事物,多以空间方位为序,或由外及里、由里及外,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由左至右、由右至左来安排材料。说明事理的文章,则多由具体到抽象,或按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材料。总之,说明有序是将客观事物说明白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好说明文的顺序,应依照说明的内容来确定。
(四)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写作说明文还应依据说明的目的及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常
用的说明方法有:
(1)定义说明法,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诠释说明法,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原因等作解释的说明方法。与定义法相比,诠释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语言表述不如定义说明那样严格。
(3)比喻说明法,用比喻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释,使说明对象形象具体。
(4)比较说明法,用同类或异类比较具体的事物相比照,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5)举例说明法,列举典型的或较多的例证来解说较复杂的说明对象。
(6)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文献资料等说明事物。此外,还有图表说明法、数据说明法等。我们应该练习、掌握这些方法,以便在写作说明文时加以灵活选用或综合运用。
(五)注意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通俗、简洁,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决定
定的。说明文要介绍科学知识,解说客观事物,所以语言一定要准确。如果表述不确切,就会带来不良后果。说明文使用广泛,读者层次不同,所以语言一定要通俗。如果文字晦涩难懂,就不能将有关知识告知读者,真正做到“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说明文要求对事物的说明必须具体,但要避免琐细,而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有时,说明需要详尽一些,但要防止拖沓冗长,务求文句简明干净。


以上就是关于《2005年4月“大学语文(专)”串讲资料》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湖南自考资讯,请持续关注《湖南自考网》。如有需要,考生可点击《湖南自考网助学报名入口》进行报名,或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进行咨询解答和报名服务哦~

本文标签:湖南自考 湖南自考公共课 2005年4月“大学语文(专)”串讲资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nzk.hn.cn

本文地址:http://www.hnzk.hn.cn/cjggk/3636.html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更新时间:]浏览热度(

《湖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湖南自考-便捷服务

2005年4月“大学语文(专)”串讲资料

日期:2018-05-23 12:25:55  整理:湖南自考网  浏览(

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篇章结构简介
大学语文(四学分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汉语言文学专科除外)的公共必考课,是为提高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水平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的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大学语文》共分为五部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和附录(由于考试范围仅限于前四部分,本课件不再讨论附录部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接受和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与写作这种文体。教材选录了15篇议论文,其中现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议论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应能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说明文是一种常用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说明文已成为人们传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介绍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方法的重要文章体裁。教材选录了8篇说明文,通过阅读这些说明文,我们能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这8篇说明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应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教材选录了13篇记叙文,其中现代文8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记叙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应能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能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至清,历代留存至今的诗歌(包括词曲)数以万计,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教材选录了20首诗词(以古代诗词为主),就是为了让考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切实理会诗歌的情感内容、抒情方式及艺术特点。对于诗词部分,考生应能熟读或背诵;应能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应能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总之,以上四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进一步提高考生的语文水平,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分析一般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范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提高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第一章、议论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作家作品知识】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作者邓小平: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认知文章的总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论点是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一是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必须执行改革开放。
(2)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论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先提出论点,再从三个方面证明,即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独立和统一、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两极分化、就不能实现本世纪末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部分(6~8自然段)论述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分两层意思,一主要谈农村的改革开放,二主要谈城市的改革开放;第三部分(第9段)是总结语,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归结出中心论点。
(3)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作家作品知识】出自《人民日报》
【文体知识】议论文,是一篇社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理解****同志所提出的关于新时期创业精神的要点。(见课程答疑)
(2)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同志的一段重要讲话,其要点落在“倡导和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上面。第二部分(第2~11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同志所归纳的64个字,分八个方面层层加以分析,每一个方面即是一个自然段,而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定性概括的分论点;最后总论,深入阐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进一步指出创业精神应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3)从总体上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完全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科学的春天》
【作家作品知识】髡撸汗沫若,原名郭开贞,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组织者之一?BR>【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科学需要既实事求是又异想天开的精神风格。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和演绎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三种修辞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a比喻,如“科学的春天”中的“春天”比喻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的时期;“时代的巨人”中的“巨人”比喻那些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具有伟大创造力和贡献的科学家,比喻的运用使语言具体生动,含蓄优美。b排比,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力度。c拟人,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中将春天拟人化,使之可以让人去拥抱,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参加过“左联”。
【语言知识】〔1〕义角:假角。〔2〕皇皇然:心不安的样子。〔3〕犯而不校:冒犯了自己而不计较。校,计较。〔4〕恣行无忌:行为放纵,无所顾忌。恣,放纵。〔5〕俟所谓“落水狗”者:俟,等待。〔6〕 党同伐异:纠合同伙,攻击异己。〔7〕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8〕臻于郅治:达到了大治。臻,至,达到。郅,大。
【文体知识】议论文中的杂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该文的中心论点:从当时政治斗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当时并不具备施行“费厄泼赖”精神的前提条件,从而提出了“痛打落水狗”即不对坏人心慈手软的重要斗争原则。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解题)简述“费厄泼赖”精神的内涵和写作此文的动因,开门见山地提出打“落水狗”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5节)对中心论点展开全面论述,指出“落水狗”、“叭儿狗”、“伪装落水狗”都在可打之列,总结了“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沉痛历史教训;
第三部分(6~7节)论述了与“痛打落水狗”相关的副论点,即实行“费厄泼赖”的现实条件尚不成熟,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四部分(结末)概括地提出了由上文引申而来的深化论点--中国改革者的失败和改革者吃亏的根源在于斗争中没有“以牙还牙”。
(2)简要说明鲁迅认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原因。(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类比法,结合有关段落说明类比的内容和作用。(见课程答疑)
(4)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5)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反语三种修辞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含义或作用。(见课程答疑)
5、《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
【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提出的“费厄泼赖”这一著名命题说起,列举它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宣扬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作者要反其意而用之的写作意图和现实针对性;
第二部分(第1节)与鲁迅“费厄泼赖”的原意相接,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费厄泼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费厄泼赖”作为治国之道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部分(第2~4节)从人民内部矛盾、学术问题、敌我矛盾三个专题,进一步阐明了实行“费厄泼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四部分(第5节)再深入一层地指出了极左思潮的实质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它的思维方式是僵化的、是教条主义的。
(2)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见课程答疑)
(3)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反诘句和设问句。
a排比句,为使说理有一种无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串排比句:“‘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慨,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排比句的使用造成了语言雄辩滔滔的气势,使观点内涵细致、丰富。
b反诘句,如“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了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了吗”“这难道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反诘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辩色彩。
c设问句,如“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呢?从大框框来说,……”设问使论点清晰、突出。
6、《论气节》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
【文体知识】议论文,讲演稿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气是敢做敢为、积极的;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找出文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说明其对应意义:这篇文章使用了较多对应关系的词语,它们具有对应的意义,这些对应词语的运用,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国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革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7、《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周培源,中国著名物理学家。
【文体知识】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认知文章的中心论点: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作者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实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见课程答疑)
8、《咬文嚼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文体知识】议论文,文艺专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先论述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分论点是: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并不是为了语句通畅或漂亮。再阐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分论点是: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见课程答疑)
(3)识记文中所采用的典型例证,简要说明这些例证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见课程答疑)
9、《散文创作谈》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秦牧,当代著名散文家。
【语言知识】诘屈聱牙:指语言不平易、不顺口。诘屈,曲折。聱牙,乖忤。
【文体知识】议论文,文艺专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围绕着散文创作这一专题,论述了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这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养。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类比、对比、归纳、演绎四种论证方法。(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所使用的比喻,简要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本文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以明喻、暗喻为主。明喻通篇比比皆是,如鲁迅杂文“象匕首、投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等等;暗喻,运用巧妙而有新鲜感,如“文学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线”、“生活的珍珠”、“文艺竞技场”等等。作者用本体修饰喻体,省略了比喻词,使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粘合为一体,使语言新鲜生动。
(4)认知文中的排比句式: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谈散文的各式各样,就用了“叱咤风云的,剖析事理的,讴歌赞美的,谈笑风生的……”这样的排比句;而说散文的文字功夫时,又用了“描绘事物时,形象生动;倾注感情时,激越感人;发挥议论时,鞭辟入里”等。
1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茅盾,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语言知识】〔1〕刺配:刺字发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区服役。〔2〕花石纲:纲,古代转运大批货物所编排的车马船队。〔3〕博个封妻荫子:用自己的行动换得显贵地位,使妻子儿女也获得封号和荣誉。博,用自己的行动换得。封,荣誉性的封号。荫,读书做官的特权。〔4〕腾挪跌宕:变化曲折。
【文体知识】议论文,文艺评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本文通过评论《水浒》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的长处,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结构上的特征。中心论点是由4个分论点组成的。
(2)识记文中的主要论据,指出这些论据所证明的论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中的例证法:本文的论点、分论点都是在分析典型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的结论。如,在阐述小说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时,作者都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在论证《水浒》故事结构特点时,又以林冲、杨志两人的故事为例。林冲、杨志、鲁达都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都是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而且三个艺术形象又同中有异,很能说明论点,是具有典型性的事实材料。
(4)认知本文在列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本文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皆选自《水浒》中的人物故事,作者在叙述人物故事时,采取了夹叙夹议的方法,把材料与对材料的分析融合为一体,这样的论据既具体生动,又有理论的分析。
(5)识别文中运用比喻和层递修辞手法的地方:如在阐述《水浒》善于由人物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的特点时,作者写道:“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簋和短裤,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的全部看清了。”运用了比喻和层递两种修辞手法。
11、《论语十则》
【作家作品知识】《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研究孔子学说及整个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献。孔子,春秋时期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语言知识】〔1〕学而时习之:学了,然后经常练习它。时,经常;习:温习、练习。〔2〕不亦说乎:不是也很高兴吗?说,通“悦”,高兴、快乐。〔3〕朋:志同道合的人。〔4〕愠:愠怒,怨恨。〔5〕君子食无求饱:君子,泛指有道德修养的人;饱,十分丰富。〔6〕居无求安:安,安逸,舒适。〔7〕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敏,快捷,勤快。〔8〕就有道而正焉:主动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请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就,动词,趋向、跟从、到;正,用作动词,端正。〔9〕不患人不己知: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患,忧虑,怕;不己知,即“不知己”。〔10〕罔:无,无所得。〔11〕殆:疑惑不解。〔12〕诲女知之乎:教你的东西明白了吗?诲,教诲;女,通“汝”,你。〔13〕默而识之:默,默默地,这里是潜心思考、辨别的意思;识,音“志”,牢记在心。〔14〕学而不厌:厌,同“餍”,满足。〔15〕诲人不倦:倦,厌倦。〔16〕何有于我:即“于我何有”,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17〕必有我师焉: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人。师,师法,学习;焉,兼词,“于之”的意思。〔18〕 :同“凋”,凋谢,零落。s虽令不从:虽,即使。
【文体知识】《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各条语录的大意。第一条:学了知识(或技艺)后,时常温习(或练习)它,不也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毫无怨恨,不也就是君子吗?第二条:君子饮食不要求十分丰富,居住不要求过于舒适,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并能主动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那里去请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就称得上是“好学”了。第三条: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第四条:只是死读书而不独立思考,就一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踏实读书,就永远疑惑不解。第五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的态度。第六条:将所见所闻默默地牢记在心,努力学习而不自我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厌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第七条:三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可以请教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跟他学习,对照他的缺点而改进自己。第八条:到了年底最寒冷的时候,就能知道松柏耐得苦寒,最后凋零的特性了。第九条:领导者如果他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也能推行政令;如果他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第十条:志士仁人,没有为了追求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
(2)从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归纳这十则语录的内涵。(见课程答疑)
(3)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地方。(见课程答疑)
(4)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
1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孟子,战国中期邹国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语言知识】〔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有个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叫许行。为,研究;言,言论,学说。〔2〕自楚之滕:之,到。〔3〕踵门而告文公曰:踵,本指脚跟,此处作动词,至,到。〔4〕愿受一廛而为氓:廛,平民住的房屋;氓,乡野之民。〔5〕文公与之处:与,给;处,居住的地方。〔6〕皆衣褐:都穿粗布麻衣。褐,古代穷人穿的粗麻短衣。〔7〕捆屦织席以为食:以编织草鞋、草席为生。捆,编;屦,用麻、葛等编扎而成的草鞋。〔8〕负耒耜:背耕地的农具。负,背。〔9〕是亦圣人也:这也就是圣人啊。是,代词,这。
〔10〕尽弃其学而学焉:第一个“学”是名词,指儒家学说;第二个“学”是动词,学习的意思。〔11〕道许行之言:道,转述。〔12〕则诚贤君也:则,乃,乃是;诚,确实。〔13〕虽然,未闻道也:即使如此,但他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圣人的道。虽然,即使这样;闻,认识,懂得。〔14〕饔餮:早饭和晚饭,文中泛指做饭吃。〔15〕厉民而以自养:剥削百姓来养活自己。厉,剥削。〔16〕恶得贤:怎么算得上贤德?恶,何,怎么。〔17〕许子冠乎:冠,动词,戴帽子。〔18〕奚为:何为,即为何,为什么。〔19〕害于耕:对耕田有妨碍。害,妨碍。
〔20〕惮:怕。〔21〕固不可耕且为也:固,本来,当然。〔22〕自为之与:为,制造。〔23〕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何况一人生活所需,要用全各种工匠做的物品。备,全。〔24〕是率天下而路也:这是引导天下的人整天奔忙在路上了。率:引导,带领。〔25〕或劳心:或,有的人。〔26〕五谷不登:登,成熟。〔27〕禽兽 人:禽兽危害百姓。 ,同“逼”,危害。〔28〕交于中国:中国,指中原。〔29〕举尧舜而敷治焉:推举尧舜而施行治理。敷,施行,实行。〔30〕烈山泽:烈,用作动词,放火烧。〔31〕瀹济、漯:瀹,疏通。
〔32〕树艺五谷:树,栽培;艺,种植。〔33〕五谷熟而民人育:育,生养。〔34〕人之有道也:做人有做人的道理。〔35〕朋友有信:信,信用。〔36〕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劳,慰劳;来(音赖)之,安抚来归附的人;匡,纠正;直,端正;辅,帮助;翼,保护;振,通“赈”,救济;德,施恩德。〔37〕惟尧则之:只有尧能效法它。则:效法。〔38〕民无能名焉:名,称说,形容。〔39〕孔子没:没,通“殁”,亡故。〔40〕师死遂倍之:倍,通“背”,背叛,叛离。〔41〕治任:收拾行装。
〔42〕秋阳以暴之:经过秋天太阳的曝晒。暴,通“曝”,晒。〔43〕皓皓乎不可尚已:其纯洁明亮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尚,比拟。〔44〕子是之学:你赞成他的学说。是,赞成,肯定。〔45〕市贾不贰:市上的商品就不会出现两样价格。贾,通“价”,价格。〔46〕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虽使,即使让;适市,到市场上去。〔47〕莫或之欺:没有任何人会欺骗他。
〔48〕物之情:情,实际情况。〔49〕或相倍蓰:有的相差一倍五倍。倍,照原数增加;蓰,五倍。〔50〕比而同之:把它们并列而等同起来。比,并列。〔51〕相率而为伪:一起弄虚作假。相率,相互带领,一起。
【文体知识】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所驳斥的反面观点和由此而得出的正面结论。(见课程答疑)
(2)理解孟子极力铺陈尧舜治国安民之功,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3)认知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总体特点,简要说明文章各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文中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推淮、泗,而注之江”;“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等等,这些排比句的使用,有的使论点层次清楚,有的使论据坚实充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反诘的修辞手法,作者常常在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后,用一简炼的反诘句予以收结,这种句式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令对方思而有得,更具启发诱导力量;二是反诘语气更有逼人气势,使对方难以招架。
13、《谏太宗十思疏》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
【语言知识】〔1〕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 ……稳固。〔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欲,想,想要。浚,疏通。〔3〕必积其德义:积,积累,积聚;德义,恩德和道义。〔4〕下愚:最愚笨的人。〔5〕而况于明哲乎:而况,何况;明哲,贤明而有智慧的人。
〔6〕人君当神器之重:皇上担当着执掌天下的重任。神器,指天下、帝位。〔7〕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国君地位。居,占据;域中,天地间。〔8〕居安思危:在太平时期想到的时候。居,处在。〔9〕戒奢以俭:戒除奢侈而崇尚节约。〔10〕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伐,砍伐。〔11〕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凡百,所有一切。〔12〕承天景名:承受上天的大命。景,大。〔13〕实繁:实在很多。〔14〕克终者盖寡:克,能够;盖,大概。
〔15〕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忧,深忧;竭诚,竭尽诚心,诚心诚意。〔16〕傲物:看不起别人。物,泛指自己以外的人。〔1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借指亲属;行路,路人,即素不相识的人。〔18〕虽董之以严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他们。董,督责。
〔19〕振之以威怒:用严厉的声威震慑他们。振,通“震”,震慑;威怒,声威。〔20〕终苟免而不怀仁:终,最终;苟,暂且;不怀仁,不会感怀皇上的恩德。〔2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事大事小,值得畏惧的是民众。惟,为,是。〔22〕载舟覆舟:载,托起;覆,翻,倾覆。〔23〕所宜深慎: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宜,应该。〔2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当知足而警戒自己。诚,假如 ;见可欲,见到喜好的东西。〔2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要兴建宫殿,就想到应当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得到安宁。有作,有所建造;安人,使人安,使百姓得到安宁。
〔2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考虑到君王地位高,危险大,就想到应当谦和虚心而修养自己的仁德。冲,虚怀、虚心;自牧,自我修养。〔27〕惧溢满则思江海下百川:担心自己骄傲自满,就应当想一想江海容纳百川的度量。下百川,即下于百川,比百川低下。〔2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喜欢游乐,就想到应当以“三驱”为限度。三驱,打猎时,只围其三面,使被围的野兽可以逃出一些。〔29〕慎始而敬终:做事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敬,在此与“慎”同义。
〔30〕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担心自己的耳朵被 堵塞、眼睛被蒙蔽,就应当虚心听取下面的意见。壅,堵塞;蔽,遮蔽;纳,容纳,听取。〔31〕畏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指常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邪,指行为不正之徒;黜,罢免。〔32〕谬:错误,不适当。
〔33〕滥刑:滥用刑罚。滥,过度,无节制。〔34〕宏兹九德:宏扬光大这全部的美德。九,不是实数,此指全部。〔35〕简能:挑选有才能的人。简,挑选。〔36〕播其惠:广施他们的恩惠。播,传播,广施。 〔37〕效其忠:贡献出他们的忠诚。效,贡献,献出。〔38〕垂拱:垂衣拱手,指无须自己动手做事。〔39〕职役:职责和差事。
【文体知识】议论文,奏疏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见课程答疑)
(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此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章的开篇,用树木繁茂须固其根本、水流远长须浚其泉源来比喻要想国家安定必须积其德义;用伐根以求树茂、塞源以求流长来比喻国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求国家长治久安;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江海下百川”比喻人君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都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易懂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说理显得生动可感。
(4)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A排比:文中的排比句比比皆是,整个第三段除了最后四句外,都由排比句组成。在第一、二段中,也有不少排比句。大量采用排比句,使文章句式显得整齐而有气势。
B对偶: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偶。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些对偶句,语义相反相成,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对偶句与排比句的并用,造成了语言骈散相间,朗朗上口的特点。
14、《朋党论》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欧阳修,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散文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言知识】〔1〕朋党:一般指人们因政治理想相同和利益一致而结成的派别或集团。〔2〕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只是;幸,希望。〔3〕同道:志同道合。
〔4〕同利:利益相同。〔5〕其何故哉:这是什么缘故呢?〔6〕党引:结为朋党,互相援引。〔7〕贼害:伤害。〔8〕以之修身:用这样的道德来修身养性。〔9〕事国:治理国家。事,奉事,治理。〔10〕共济:共图事业的成功。〔11〕更相称美:相互称赞、推崇。〔12〕尽解党人而释之:全部赫免党人而把他们释放。解,赫免。〔13〕清流:指品行高洁之士。
〔14〕诛戮:诛杀,杀戮。〔15〕不诮:不讥诮,没人责备。〔16〕莫如周:没有一个朝代比得上周朝。〔17〕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厌,通“餍”,满足。〔18〕夫兴亡治乱之迹:迹,史迹,历史事实。〔19〕为人君者可以鉴矣:鉴,比照,借鉴。
【文体知识】议论文中的政论,奏疏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见课程答疑)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章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中体现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法进行论证,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对比是贯穿全文的轴心。这一对比,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性质的对比,这主要体现在“道”与“利”、“真”与“伪”的鲜明对照中;二是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对比,主要体现在“治”与“乱”、“兴”与“亡”的具体对照中;三是人君对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态度的对比,这主要体现在“能辨”与“不辨”、“用”与“退”的具体对比中。
15、《答司马谏议书》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言知识】〔1〕蒙教:承蒙教诲。〔2〕窃以为:我私下认为。窃,我,第一人称代词,有自谦之意。〔3〕游处:交游相处。〔4〕所操之术多相异故也: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操,持,采取;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5〕强聒:强作解释,硬要唠叨。聒,吵吵嚷嚷。〔6〕终必不蒙见察:最终一定不会被谅解。〔7〕自辨:自我辩解。辨,通“辩”。〔8〕重念:又考虑到。〔9〕视遇:看待。〔10〕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即鲁莽。
〔11〕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见恕,原谅我,宽恕我。〔12〕具道所以:详尽地说明这样做的原因。〔13〕尤在于名实:尤其重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14〕所以见教者:所用来指教我的。见教,教诲我,指教我。〔15〕侵官:侵夺官吏的职权。〔16〕征利:征敛财富。〔17〕怨谤:怨恨,指责。〔18〕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以谓,以为;谓,通“为”。〔19〕举先王之政:奉行古代贤圣之君的政治主张。举,施行,推行。〔20〕辟邪说:驳斥谬论。辟,驳斥,抨击。〔21〕难壬人:责难巧言令色的坏人。壬人,善于巧言谄媚的人。〔22〕苟且:因循苟安,得过且过。
〔23〕不恤国事:不关心国家大事。恤,忧虑,顾念。〔24〕同俗:附和世俗之见。〔25〕上乃欲变此: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乃,却。〔26〕不量:不思量。〔27〕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28〕胥怨:相与埋怨。胥,通“与”,相与。〔29〕非特:不仅仅。〔30〕改其度:改变他的计划。度,法度,这里指计划。〔31〕膏泽斯民:施恩惠给这些百姓。膏泽,本义是油脂和雨露,这里名词用如动词,“施恩惠”的意思。〔32〕不事事:不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后一个“事”是名词。
〔33〕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由,缘由,机会。〔34〕不任:不胜。〔35〕区区:拳拳,衷心。〔36〕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至,极,极点。
【文体知识】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书信体议论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主要旨意。(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简要说明文章反驳论点时所采取的三个步骤及其作用。(见课程答疑)
(3)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见课程答疑)16、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类别: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定律、民间谚语)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4)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类比法、对比法)
(5)驳论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第二章、说明文
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钱学森,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来看,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
(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属于非艺术性说明文中的科技说明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现代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
工程技术学科--工程结构 电力技术 电子技术 农业技术 其他工程技术
基础学科--天文学 地学 生物学 化学 其他分枝学科(如力学等)
根本基础学科--物理 数学
(2)识记本文所说明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方式:这篇说明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部分概括说明“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这是全文的总纲;第二部分分两个层次分别说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组成及其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这是分说;第三部分归纳全文,强调物理、数学的地位,并据此勾勒出整个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从而总结全文。
(4)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定义、举例两种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竺可桢,现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语言知识】〔1〕不久就为沙所盖:为,被。〔2〕不胜:不能忍受。〔3〕光怪陆离:光色斑斓,形态离奇。〔4〕可望而不可即:即,*近,接近。〔5〕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指见到奇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类,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3、《桥的运动》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茅以升,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语言知识】〔1〕信如尾生:信,忠实,讲信用。〔2〕与女子期于梁下:期,约会;梁,桥。〔3〕蠕动:像蠕虫一样收缩运动。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分,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
(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见课程答疑)
(2)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定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法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4、《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华罗庚,现当代著名数学家。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
(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见课程答疑)
(2)认知课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见课程答疑)
5、《苏州园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是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语言知识】〔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宜的办法。〔2〕自出心裁:这里指自己创造的独特构思和设计。〔3〕轩:有窗栏的小室。〔4〕榭:高台上的敞屋。〔5〕败笔:原指书、画或文章有毛病的地方,这里喻指园林景观建造中有不和谐的地方。
〔6〕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文中是形容枝干隆起、相互交错。〔7〕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8〕别具匠心:别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先总说后分述的整体结构方式:这篇说明文采取了“总-分”的结构方式,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先点出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然后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部分则分两层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及其优美景观。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比较、比喻两种说明方法。(见课程答疑)
6、《白丝翎羽丹砂顶》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贾祖璋,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
【语言知识】〔1〕低头乍恐丹砂落:乍,只。〔2〕足高而尾雕:雕,同“凋”,衰败、损伤,这里引申为秃、短之意。〔3〕或谓王戎曰:或,有的人。〔4〕鹤有乘轩者:鹤有坐车子的。轩,车子。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主要采取“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7、《菊花》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杨宪益,现代著名翻译家。
【语言知识】〔1〕菊有黄华:华,同“花”。〔2〕延年益寿:益,增加。〔3〕露掇其英:掇,拾取。〔4〕酒为祛百虑,菊为制颓龄:酒能涤除种种忧虑,菊能延缓衰老之年。祛,涤除;颓龄,衰老之年。〔5〕人淡如菊:比喻人像菊花一样淡泊自处。〔6〕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旧制、旧例。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
(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划分有关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见课程答疑)
(3)识别本文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8、《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高士其,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
【语言知识】〔1〕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2〕侃侃而谈:形容说话从容不迫、理直气壮。〔3〕窃称:私下称。〔4〕大腹便便:肚子肥大鼓起的样子。〔5〕踉跄:走路不稳。〔6〕杳然:形容远得看不见踪影。〔7〕摩肩攘臂:肩碰着肩,捋起袖子,伸出胳膊。
【文体知识】说明文:从说明的对象分,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
(或称事物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或称科学小品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理解文章开头讲述上帝造人故事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简要说明这个铺垫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说明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9、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整体结构:总分关系式
(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关系式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定义法、诠释法、比较法、比喻法、图表法、数据法、举例法、引用法

第三章、记叙文
1、《追悼志摩》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语言知识】〔1〕陨:落。〔2〕憎嫉:憎恨和嫉妒。〔3〕褴褛:衣服破烂。〔4〕不世之荣业: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5〕直指顾间事矣:直,只、仅;指顾间,时间很短。
〔6〕始兆幸福:开始预示幸福。兆,预兆、预示。〔7〕易自己之快乐:易,换。〔8〕殆茫如捕风:恐怕渺茫得就象是去捕风捉影一样。殆,恐怕、大概;茫,渺茫难得。〔9〕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兹,此;盖,大概,恐怕。〔10〕鹄突:即糊涂,指模糊不清。〔11〕宁帖:平安舒贴。〔12〕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徒,空、白白地;已耳,罢了。〔13〕吾侪:我辈。〔14〕韪:是,对。〔15〕非特:不仅仅。〔16〕涵:沉浸。〔17〕朗照我深奥之灵府:朗,明亮;灵府,心灵。〔18〕其几亦微矣:恐怕这种可能是又少又小啊。其,犹“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几,很少。微,很小。〔19〕扪索:摸索。〔20〕笔致:文笔的情趣。
【文体知识】记叙文,追悼性写人散文,抒情性与说理性都比较强。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
(3)认知本文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简要说明文中的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4)认知本文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并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见课程答疑)
2、《秋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巴金,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见课程答疑)
(2)认知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见课程答疑)
(3)结合有关写人段落,识别其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见课程答疑)
(5)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见课程答疑)
(6)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如“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等。
3、《北京的春节》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老舍,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
【语言知识】〔1〕宪书:皇历、历书。〔2〕火炽:旺盛,热闹,紧张。〔3〕残灯末庙:指节日活动已经接近尾声。
【文体知识】记叙文,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的描述中心。(见课程答疑)
(2)认知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见课程答疑)
(4)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见课程答疑)
4、《箱子岩》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沈从文,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语言知识】〔1〕石罅:石头中的裂缝。〔2〕火光煜煜:火光照耀。〔3〕痈疽:毒疮。
【文体知识】记叙文,游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见课程答疑)
(2)划分文中赛龙舟场面描写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角度,并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见课程答疑)
(3)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的情景之间有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见课程答疑)
(4)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对跛脚什长的描写。
(5)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文章最后写到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见课程答疑)
5、《哭小弟》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宗璞,当代著名女作家。
【语言知识】〔1〕泪下如绠:形容眼泪之多;绠,汲水桶上的绳索。〔2〕娴:熟练。
〔3〕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将载入史册,永放光芒。〔4〕客殇成都:客死在成都。殇,原指未cheng年而死,文中指英年早逝。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的主旨。(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见课程答疑)
(3)认知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块状、交*垒积的结构方法。(见课程答疑)
(4)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5)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6、《都江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语言知识】〔1〕颓壁残垣:倒塌的、不完整的墙壁。垣,墙。〔2〕惊悸:由于惊讶而心跳加快。〔3〕濡养:滋润哺育。〔4〕遴选:选拔。〔5〕圭臬:原指圭表,文中比喻准则或法度。〔6〕韬略:计谋。〔7〕衮衮诸公:指称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8〕砭肤冷气:刺痛皮肤的冷气。砭,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文体知识】记叙文,游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见课程答疑)
(2)认知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见课程答疑)
(3)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见课程答疑)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
(在自测题中有体现)
(5)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
7、《拣麦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语言知识】〔1〕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2〕戏谑:开玩笑。〔3〕步履:步行,步伐。〔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5〕约莫:揣测、估计〔6〕企望:期盼,盼望。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性较强的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见课程答疑)
(2)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见课程答疑)
(4)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意义。(见课程答疑)
8、《我与地坛》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语言知识】〔1〕沧桑: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亘古:从古到今。〔3〕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4〕熨帖:心理平静舒适。〔5〕猝然:突然。〔6〕声名狼藉:名声很坏。〔7〕隽永:意味深长。〔8〕恪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9〕冗长:繁杂而长久。
【文体知识】记叙文,抒情性很强的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主旨。(见课程答疑)
(2)识别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法来表现母爱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其中的象征意义 。(见课程答疑)
(4)简要说明文章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5)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如用种种事物比喻四季等。
9、《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语言知识】〔1〕拜为上卿:被任命为上卿。〔2〕舍人:门客。〔3〕使人遗赵王书:遗,给。〔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易,交换。〔5〕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被,受。〔6〕窃计欲…:窃,私下,谦词。〔7〕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8〕而束君归赵:束,捆缚。〔9〕曲在赵:理亏在赵国。〔10〕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承担。
〔11〕相如奉璧奏秦王:奉,通“捧”;奏,呈献,进献。〔12〕相如因持璧却立:却,退,文中指后退几步。〔13〕赵王悉召群臣议:悉,全部,所有。〔14〕负其强:凭借着它的强大。〔15〕逆强秦之欢:逆,违背,触犯。〔16〕拜送书于庭:在朝堂上拜送国书。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用作动词,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18〕列观:一般的宫殿。〔19〕礼节甚倨:倨,傲慢。〔20〕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21〕睨:斜视。〔22〕辞谢:婉言道歉。〔23〕固请:坚决请求。〔24〕召有司案图:召来主管官员,察看地图。案,通“按”,审察,察看。〔25〕舍相如广成传舍:舍,用如动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26〕决负约不偿城:决,必定。〔27〕径道:便道 ,小道。〔28〕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延请。〔29〕间至赵矣:间,间道 ,从小路。〔3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意思;孰,通“熟”,仔细。〔3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牵、拉。〔32〕因厚遇之:趁此好好地招待他。
〔33〕卒廷见相如:卒,终于。〔34〕拔石城:拔,攻下。〔35〕度道里…:度,估计。〔36〕左右欲刃相如:刃,杀。〔37〕左右皆靡:靡,退却。〔38〕不怿:不高兴。〔39〕为秦王寿:寿,向人进酒或献礼。〔40〕竟酒:酒筵完毕。〔41〕素*人:素,向来,本来。〔42〕相与:一齐,共同。〔43〕恐惧殊甚:怕得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44〕不肖:不才。〔45〕不若:不如。〔46〕相如虽弩:弩,愚劣、无能。〔47〕顾吾念之:顾,但。〔48〕不俱生:不共存。〔49〕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因,通过,经由。
【文体知识】记叙文,人物传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三个主要故事,理解本文关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2)归纳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
(见练习)
(3)划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场面的层次,识别其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理解本文善于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4)结合文中有关段落,简要说明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5)简要说明“将相和”的意义:使国家稳定,内部团结一致对外。
10、《毛颖传》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语言知识】〔1〕尝曰:曾经说过。〔2〕已而果然:不久果真是这样。〔3〕匿光:匿于光,能在阳光下躲藏。〔4〕狡而善走:走,跑。〔5〕争能:比较高下。〔6〕不及:不如,比不上。〔7〕次中山:次,驻扎。〔8〕今日之获:获,猎物。〔9〕简牍是资:即“资简牍”的倒装。意思是,书写竹简、书版就依*它。资,依*,凭借。〔10〕天下其同书:其,恐怕,大概。〔11〕详悉:尽知。〔12〕虽见废弃:见,被。〔13〕累拜中书令:累,逐渐升迁;拜,授官。〔14〕益狭:更加亲近。〔15〕上亲决事:决,决断、处理。〔16〕以衡石自程:程,定量。〔17〕不任吾用:任,担当。〔18〕终于管城:老死在管城。〔19〕冒:冒充。〔20〕蕃昌:繁衍昌盛。〔21〕无闻:不再听说。〔22〕颖始以俘见:见,被引见。〔23〕卒见任使:最终被信任和使用。见,被。〔24〕颖与有功:与,参与。〔25〕以老见疏:以,因为。
【文体知识】记叙文,寓言性传记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要说明本文的寓言性传记文特征。(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结合有关段落予以具体说明。(见课程答疑)
(3)识别文中明显具有双关意义的语句,说明其双关意义。(见课程答疑)
(4)认知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说明其象征意义。(见课程答疑)
(5)概括文章所寄托的感慨。(见课程答疑)
11、《寓言二则》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言知识】〔1〕溺:被水淹没,文中是指被水掩没的人。〔2〕氓:普通百姓。〔3〕咸:都〔4〕水暴甚:河水突然上涨得很厉害。〔5〕绝:横渡〔6〕中济:渡到河的中流。济,渡。〔7〕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文中指游出的距离很短。〔8〕吾腰千钱:腰,用如动词,腰上围着。〔9〕是以:因此。〔10〕何不去之:去,丢掉。〔11〕不应:不回答。
〔12〕有顷益怠:过了一会儿,更加疲惫无力。〔13〕身且死:且,将要,快要。〔14〕何以为货:还要钱干什么呢?〔15〕遂:于是,就。〔16〕且若是:如果像这样。〔17〕得不有货之溺大氓者乎:得不,岂不是,莫非;大货,大利;大氓,大人物。〔18〕善负小虫:负,驮,背。〔19〕辄:就〔20〕虽困剧不止也:虽,即使。〔21〕物积因不散:因,因此;散,散落。〔22〕卒踬仆不能起:卒,终于。踬仆,跌倒。〔23〕为去其负:负,名词,背的东西。〔24〕又好上高:好,喜好。〔25〕极其力而不已:极,尽,用尽;已,停。〔26〕厚其室:厚,使……丰厚。〔27〕不知为己累也:为,成为;累,累赘。〔28〕及其:等到它。
〔29〕亦又病矣:病,困苦,吃尽苦头。〔30〕又不艾:艾,自责,改悔。〔31〕大其禄:大,增多。〔32〕而贪取滋甚:滋,更加。〔33〕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戒,警惕。〔34〕其名人也:他们在名义上叫做人。〔35〕亦足哀夫:哀,可悲。足,实在。
【文体知识】记叙文,讽刺性寓言小品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两则寓言所表达的共同主题。(见课程答疑)
(2)认知《哀溺文序》主要刻画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指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这一心态的。(见课程答疑)
(3)认知《 传》的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指出这一类比的两个主要对应点。(见课程答疑)
(4)比较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异同点。(见课程答疑)
12、《柳敬亭说书》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语言知识】〔1〕送手帕下定:送去请柬和定金约下时间。下,用如动词,约下。〔2〕两行情人:两个红极一时的人。行情,红人。〔3〕沽酒:买酒。〔4〕蓦:猛然间。〔5〕彼方掉舌:方,才;掉舌,动舌头,指说书〔6〕丙夜:夜半时分〔7〕行情正等:声名身价相同。
【文体知识】记叙文,写人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概括文章的主旨。(见课程答疑)
(2)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铺垫、前后照应三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见课程答疑)
(3)认知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一对照的反衬作用。(见课程答疑)
(4)认知文中记叙柳敬亭说书一段是场面描写,识别这段描写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见课程答疑)
(5)认知文中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描绘柳敬亭说书声音的精彩语句。(见课程答疑)
13、《狱中杂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语言知识】〔1〕窦:孔穴〔2〕作而言曰:作,站起来〔3〕余叩所以:我询问详细情况。叩,问。〔4〕遘:遇,遭遇。〔5〕牖其前:牖,名词用如动词,开个窗户。〔6〕相薄:相混杂,相侵袭。〔7〕鲜不疫矣:鲜,很少。〔8〕成法:老规矩。〔9〕踵顶:脚碰头。
〔10〕积贼:犯案多次的贼。〔11〕杰旺:旺盛。〔12〕或随有瘳:或,或者;有瘳,病愈。〔13〕迩年:近年。〔14〕俾:使。〔15〕情罪:案情,罪状。〔16〕罹:遭受〔17〕于是乎书:书,动词,记下。〔18〕俟:等待。〔19〕大辟:死刑。〔20〕质其首:用头颅做抵押。〔21〕罄衣装:把衣服变卖干净。
〔22〕痼疾:一辈子治不好或久治不愈的疾病。〔23〕病间月:病了一个多月。〔24〕兼旬:二十天〔25〕即夕:当天晚上〔26〕潜易:偷偷改换〔27〕不羁晷刻:一时一刻也不停留。〔28〕生若:使你活。若,你。〔29〕案末:同案中案情最轻的人。〔30〕生理:活下去的道理。〔31〕因以巧法:利用法制条文作弊。〔32〕枉民:害民,叫人民蒙受冤枉。〔33〕奇羡:赢余,文中指勒索所得到的钱财。〔34〕故例:老章程。
【文体知识】记叙文,记事散文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见课程答疑)
(2)认知本文组织众多材料所围绕的中心。(见课程答疑)
(3)理解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见课程答疑)
(4)选出文中典型事例,简要说明作者用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拨人物性格的特点。(见课程答疑)
14、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分叙
(2)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包括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等方式抒情)
第四章、诗词
1、《沁园春·雪》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毛泽东
【语言知识】〔1〕惟余莽莽: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的一片。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2〕顿失滔滔:顿,一下子。〔3〕须:要等到。〔4〕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竞相、争着;折腰,倾倒、佩服。〔5〕略输文采:输,差。〔6〕稍逊风骚:逊,逊色。〔7〕俱往矣:全都一去不复返了。〔8〕数风流人物:数,点数、计算。
【文体知识】词,《沁园春》是词牌名,这是词中的长调。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2、《迢迢牵牛星》
【作家作品知识】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出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一书。“古诗十九首”写成于东汉末年,都是抒情短诗,全用五言,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语言知识】〔1〕迢迢:遥远的样子。〔2〕皎皎:明亮的样子。〔3〕擢:摆动。〔4〕终日不成章:终日,一整天;章,织物的纹理。〔5〕泣涕零如雨:零,下落。〔6〕相去复几许:去,离开;复几许,又有多远呢。〔7〕盈盈一水间:清清的一条银河之间。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3、《归园田居》
(其一)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人称“靖节先生”。
【语言知识】〔1〕适俗韵:适,适应,投合;韵,气质、性情。〔2〕尘网:喻指尘世间官场、名利场的束缚和险恶。〔3〕守拙归园田:拙,愚直的心性。〔4〕罗:罗列。〔5〕暖暖:依稀不明的样子。〔6〕墟里:村落。〔7〕颠:同“巅”,顶部。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田园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熟读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4、《出塞》
(其一)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与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语言知识】〔1〕还:返回〔2〕但:假若〔3〕教:使,让〔4〕度:越过
【文体知识】七绝,边塞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5、《春江花月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若虚,初唐诗人。
【语言知识】〔1〕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2〕人生代代无穷已:穷,尽;已,止。〔3〕但见长江送流水:但,只。〔4〕白云一片去悠悠:去,离去。〔5〕青枫江上不胜愁:胜,尽。
【文体知识】七言古诗,长篇抒情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古题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熟读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6、《送元二使安西》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王维,盛唐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语言知识】〔1〕使安西:出使安西〔2〕 轻尘:沾湿了尘土。 ,湿润。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7、《登金陵凤凰台》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语言知识】〔1〕晋代衣冠:指东晋时居住在都城金陵的世家大族。〔2〕一水:指长江。〔3〕总为:总是因为。〔4〕长安不见:不见长安。
【文体知识】七言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8、《蜀相》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语言知识】〔1〕自:独自,表示无人欣赏。〔2〕空:白白地,也是表示无人欣赏。
〔3〕开:开创基业;济:辅佐成事。
【文体知识】七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9、《枫桥夜泊》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语言知识】〔1〕江枫:江边枫树。〔2〕对愁眠:伴愁眠。对,向着。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0、《游子吟》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孟郊,中唐诗人。
【语言知识】〔1〕寸草心:即指小草抽出的嫩茎,又喻指子女对母亲的心意。〔2〕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文体知识】五言古诗,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1、《乌衣巷》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语言知识】寻常:平常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白居易,中唐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语言知识】〔1〕赋得:赋诗而得某个题目的意思。〔2〕离离:长长的样子。〔3〕荒:远方。〔4〕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作者送别的友人。〔5〕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文体知识】五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3、《江南春》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语言知识】山村水郭: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4、《夜雨寄北》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无题》诗尤为著名。
【语言知识】〔1〕何当:何时才能够。〔2〕却:又,再。
【文体知识】七绝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煜,五代时期著名词人。
【语言知识】〔1〕了:终了,完结。〔2〕不堪:不能,受不了。
【文体知识】词,《虞美人》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6、《望海潮》(江南形胜)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创造了大量慢词。
【语言知识】〔1〕形胜:形势重要、景色优美的地方。〔2〕参差:大约、将近。〔3〕云树:形容树多而高。〔4〕异日:他日。
【文体知识】词,《望海潮》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兼精散文、词、诗、书法、绘画,“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语言知识】〔1〕把酒:端起酒杯。〔2〕不胜:经受不住。〔3〕婵娟:形态美好,词中指月亮。
【文体知识】词,中秋赏月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8、《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语言知识】〔1〕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存。〔2〕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文体知识】词,《武陵春》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19、《书愤》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陆游,南宋杰出的诗人。
【语言知识】〔1〕早岁:早年,年轻的时候。〔2〕那知:哪知。〔3〕中原北望:北望中原。〔4〕自许:自我期许。〔5〕堪:可、能。〔6〕伯仲:兄弟。
【文体知识】七律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诗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
2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家作品知识】作者: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语言知识】〔1〕遥岑远目:即“远目遥岑”,眺望远山。目,用作动词,望。〔2〕断鸿:失群的孤雁。〔3〕倩:请。
【文体知识】词,《水龙吟》是词牌名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背诵
(2)概括并记忆这首词的情感内容。(见课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见课程答疑)21、古代抒情诗的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
(1)基本抒情方法:通过写景抒情、通过叙事抒情、通过描绘人物举动抒情
(2)常见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第五章、作文指导
作文主要是考核自学应考者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学应考者思想修养、认识能力、生活积累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大纲提出,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恰当,书写工整,行款规范。作文在大学语文考试中约占40分,比重很大,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的考前训练工作和准备工作。
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试作文必须按试卷规定的题目来写。一般说来,自学考试的作文题目都是与考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或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较紧的,对大多数考生而言,都不至于“无话可说”。但由于各人经历、学识、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同一道题目,有的考生觉得好写,有的却觉得不好写;即使觉得不难,写出来的文章差异也很大。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能把作文写好的人确实不多,有的甚至未能写完,很多考生都把作文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作文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又有充分的准备,“难”是可以逐渐转化为“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应试能力既与“场(考场)外功夫”有关,也与“场内功夫”有关。
先谈场外功夫:要提高作文的应试能力,主要还得*平时从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多下功夫。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想写出内容正确、深刻的文章,平时就要注意经常阅读报纸,关心时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还要读点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以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理论武器。生活,则是写作的源泉,平时要养成观察、了解生活的习惯,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生活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或者把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到的先进人物事迹、反面典型的个案、历史典故、格言警语、生动活泼的词汇等收集起来,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材料准备工作做好了,到了考场上就不但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而且还有挑选的余地,可在众多的材料中挑选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组织文章。除此之外,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写作理论,固然不能写出好文章,但缺乏写作理论的指导,也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教材中的文体知识介绍、有关范文和课后的“提示”对我们如何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应认真研读。但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还不够,考生还应多读一些课外的作品,琢磨琢磨这样的题材、这样的题目,别人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多实践,多动笔练习写作,如果你能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写写日记,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读书心得写下来,并在考试前的半年时间里练习写几篇作文,在考试中必然胸有成竹一点。
至于“场内功夫”,则是偏于应试技巧的问题。考虑到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考试大纲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文体在应试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个扼要的介绍:

记叙文的写作
从临场应试的角度来看,记叙文的写作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确定角度
拿到试卷后,首先要看清作文题目的要求,仔细想想应从哪个角度去写。记叙文是一种
以记事和记人为主的体裁,通过写人或写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某种价值观念或抒发某种感情。它不像议论文用一系列的论据去证明某个论点,也不像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如1996年上半年试题的《信》,作为记叙文,首先要明确这是要写“与信有关的人”或“与信有关的事”。如果把它写成“给某某某的一封信”,那就写成了应用文,即使内容健康、格式规范,也很难及格,因为文体都把握错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库存,看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哪些与题目的要求有关,而又最值得写;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就《信》这篇文章来说,如果你对邮递员的工作比较熟悉,那你可以写一个邮递员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把“死信”变成“活信”,以表现他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曾发生过“检举信”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而最后又水落石出,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另外,我们都知道,若干年前,写信是很随便的,用一张白纸糊成信封,贴上邮票就可寄出去,后来则要求使用标准信封,要写邮政编码,邮资也调整了。而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许多人连信都不写了,或打电话、或发E-mail……,这样我们也可以写信本身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假如有的考生关于信的库存是一片空白,那也可以设法编一个与信有关的故事。应试作文不同于通讯报道一定要写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允许虚构的(即使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应该适当加工,不要完全受真人真事的束缚)。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确定写什么时,一定要写自己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某个题材很新颖,但自己所知不深,最好还是不要写,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你确定写一件事,还要考虑:这件事蕴含着什么意义?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如何?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分歧、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如果你确定写一个人,则要通过想象和联想,使这个人物在头脑中活起来,明确他的身世、经历,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音容笑貌如何,等等。写人离不开写事,因此还要考虑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来写,还是通过若干事件来写。如果是后者,还要明确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人物性格的哪个侧面,如何将这几件事串起来等等。事件的意义及来龙去脉理得越清楚,人物的“形”和“神”在头脑中的印象越清晰,写好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确定角度,还有人称的选择问题,是用第一人称、以“我”之所见所闻来写,还是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这两种写法各有利弊:用第一人称,可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但不能直接写出耳闻目睹不到的东西或别人的心理活动;用第三人称虽没有第一人称的长处,却也没有第一人称的局限,作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客观对象。用什么人称、要视内容而定。如1996年下半年试题的《选择》,如果是写自己的选择,自然得用第一人称;若写他人的选择,如果不是与自己特别亲近的人,还是用第三人称好,否则写起来会受到许多限制,不利于情节的展开。
(二)谋篇布局
当你确定了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后,下一步就是搭好框架、谋篇布局了。写文章不能想一点、写一点,一定要构思好基本轮廓,最好是一气呵成。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写到中途写不下去又重起炉灶的情况,欲速而不达。最为糟糕的是,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考生修改,文章最后只能是杂乱无章,令人难以卒读。因此,谋篇布局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谋篇布局时,要着重考虑起结、详略、波澜和线索的问题:
1. 起结。任何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就时间而论,可以涵
盖几年、几十年,也可以短至一天、几小时。构思时就要考虑从何时落笔,有的可以用顺叙法,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来写;有的可以用倒叙法,先写结局,然后用顺叙法写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和过程;有的还可以从“中段”写起,把在此之前发生的事通过插叙或人物的对话在文中显示。可以说,起结的技巧,也就是“截取”的技巧,即:截取生活的哪一个横断面来作为文章的框架。应该指出的是,“起”与“结”是紧密关联的,一定要防止出现虎头蛇尾、前后脱节的情况,构思时必须把“起”与“结”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甚至可以先想好如何结束,再来设计如何开头。
2. 详略。构思时必须对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并以主题作为材料的取舍和详略
的尺度: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泼墨如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要坚决舍弃。关于这一点,考生可以参阅教材中的《拣麦穗》一文,这篇文章详略把握得很好。该文对“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有详写、有略写,而对老汉去世后出现的另一个卖灶糖者连是多大年纪都没有交代,因为他虽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不能不写,但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故笔墨省到不能再省。
3. 波澜。写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构思时应善于运用一些“兴风作浪”的小技巧,如“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误会巧合”、“铺垫反托”等等,使情节的发展有悬念、有突转,乃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的结局既使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4. 线索。线索清楚,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文章结构谨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如老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写起,继写小年、除夕、元宵,至正月十九结束;有时可以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时可以以人物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先介绍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步步升迁,引发廉蔺矛盾,最后以矛盾的解决收篇;有时也可以以景物为线索,有时也可以以某种意象为线索。有的文章还可以贯串多条线索。总之,把握好线索,把握好主题,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三)凸现主旨
框架搭好了,再下一步自然是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述成文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四个字:凸现主旨。文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但相对而言,又有一些地方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暂且称之为“节骨眼”。“节骨眼”一定要写得细致、精彩,使它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一般是在叙述某件事的基础上略发议论,或抒感慨,以揭示事件的内涵,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但要注意防止“议”与“叙”脱节,说不到点子上。而对于写人为主的文章而言,一般是选择典型事件或生活细节,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这个人物,或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但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人物行为后面的动机,即不但要写他做了什么,还要写他为什么这样做。另外,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景物描写。因此,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议论文的写作
要写好议论文,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细心认真地审题
议论文的题目,既可能包含文章的论题和中心论点,也可能只表明文章的论题而不包含
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认真仔细地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以便较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意、重点所在及具体要求。只有透彻弄清题目,才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大学语文》试卷中议论文的写作,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命题作文”,二是“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又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提示性和限制性文字的命题作文,一是只有限制性文字而没有提示性文字的命题作文。至于给材料作文,命题一般也是两种形式,一是供材料并命题作文,一是只供材料,而题目由考生自拟。以上几种命题方式,实质都差不多,在审题时都应注意:
1. 准确理解题目文字的词意。命题作文的题目,其文字的词意,大多都是清楚明了的,
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带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字。如1992年下半年的作文试题《不要搞花架子》,这个题目北方人容易理解,所谓“花架子”就是他们常说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对南方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明白。如果这条作文试题前面没有“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强调实干,反对形式主义”这些提示性文字,很多人无法明白“花架子”在这里的真正词意。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千万不要想当然
(有的考生就把“花架子”理解成摆花盆用的“木架”或“铁架”),要细心阅读一下提示性文字,做到真正明白作文题的真正内涵。
2. 注意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议论的对象、范围和重点。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是
指要分析题目中词与词间的关系,如《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多行不义必自毖》、《我的价值观》这三道题,第一道题是属于并列关系,第二道题是属条件因果关系,第三道题是属偏正结构。是并列关系的,那么两者间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议论时,便要注意同时兼顾,不能只重前者而轻后者,或者缺漏了后者,也不能重后轻前。是条件因果关系的,在论证过程中就应把重点放在它们的因果关系上。是偏正结构的,则其议论的重点是在修饰语上,“价值观”这个词的含义很广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在论证时撇开“我”而去谈“价值观”,便会出现偏离题旨的现象,达不到文章的写作要求。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和了解清楚文字词语的相互关系,以把握住议论的重点、对象及范围。
3. 题目词义暗含比喻或象征意义的,要注意仔细去琢磨、推敲,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一
层去理解、领略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4. 如果是供材料作文,就一定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读通读懂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所谓读通读懂,就是能较好较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容、含义。如果是文言文,更要从字词、语句上一一读懂它。只有全面掌握和了解提供的材料内容,才可以把握文章的论题与论点,切忌连材料都没看懂,或没完全弄懂便匆匆忙忙下笔。
(二)掌握立论的角度
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中心论点,有了论点,才能进行论证。对于命题作文,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包含在题目之中,如1995年上半年的作文题《说“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类考题无须考生重新确立论点。二是题目仅仅表明文章的论题,却未包含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时间》中“时间”只能作为论题,它仅仅指出了文章要论述的范围和内容,却不能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写作时应该把论述中心具体化,提炼出具体而又明朗的中心论点,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如果是供材料作文而题目又要自拟的,在读懂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外,还要从材料所限范围内去确立具体的论点。最好是在不违背命题的基本要求及所提供材料基本精神的原则下,从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最有体会的角度出发,选择使自己有东西可写的论点。
(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即谋篇布局,对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安排。在考场上作文,虽
然时间短,但仍应把文章写成一篇有机的完整体,将论点和论据安排好,使论据围绕论点,并能较充分地论证论点。为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可按三段式进行安排:首先是提出论点。提出论点,可以开门见山,一开始便摆出观点,可给人一个观点鲜明的印象;也可以用引用入题或解题溯源等方法。其次便是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正反论证。考试的作文题,很多都属中性题,可以从正面进行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进行论证。
(2)层递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就是指在论证之前,对论证的问题先作深入分析,摸索清楚论题的方方面面,概括出它的几个基本特征,再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论证。
(3)并列式论证。这种论证方式是对论证的问题,在总论点的统率下,分别从几个方面去展开论证,而这几个方面,它们彼此的关系是平列的。最后是小结全文,呼应论点。这样的结构,是议论文最基本的模式,这种按部就班的写作路子,在考场应试的情况下,是最为稳妥的。
(四)灵活变通地运用例证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就需要联系实际,运用事例,用事实展开论证,
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很多考生平时很少动笔,也缺乏材料的积累,所以临到考试,根本无法写作。有鉴于此,每位考生平时都需多注意读报看书,积累材料。到临场应试时,首先要尽可能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把自己掌握到的、想到的材料变通挪用或进行必要的加工发挥,按照论点的需要,适当加工,使它成为贴切的、说服力强的材料。当然,这种加工也应做到适度得体,不要随意胡乱凑合,要注意删除与观点不吻合的材料。其次,在选用材料时要力求选择最有代表性、能说明论点的材料。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再次,选取材料时,要力求新颖,切忌来来去去总是选用那么几个常用的材料,话也总是那些话,让读者觉得非常乏味。
(五)充分具体的说理和议论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要选用有代表性、新颖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作论据外,还要注意
进行充分具体的议论和说理。很多考生都习惯以观点带事例,一个观点提出后,接着罗列多个事例,文章从头到尾,看到的只是材料的堆砌,缺乏分析,没有议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思路不够开阔,不懂得联想,不懂得引申发挥,同时也不知在何处展开议论和发挥。
要开阔文章的思路,就应对论题多提几个为什么。如1995年下半年的作文题是阅读梁启超《论毅力》文中最后一段,一般考生都说到有志者事竞成,毅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接着便列举出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加以证明。这样写,尽管对问题有所论证,但这样罗列一堆材料而不加分析议论,仍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对于议论文来说,除了有论点、论据外,还必须有分析与议论,而议论往往就是紧随在事例之后来进行的。如就这篇议论文来说,可以以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为例,他5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成年后却“愍然众人矣”。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 在运用了这个事例后,可能马上来一段议论,指出成功主要不是*天赋,而是后天勤奋,这样将例证与议论结合起来,说服力就强多了。在分析与议论中,还可以结合现实去联想与引申,基于现实的联想与引申往往也具有深刻的说理性。
说明文的写作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通过客观地介绍、
解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结构、功用、成因等因素,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的、准确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说明文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凡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自然到社会,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说明文来解说。它是传播科学知识、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资料的重要工具,与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认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加强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应用专科大学语文的作文考试把说明文的写作列为目标之一,考生平时很有必要练习写说明文。
在说明文写作训练中,或因观察不细,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或因材料欠缺,说明不具体;或因表达方式不当,文体混杂;或因没有注意说明顺序,条理混乱;或因介绍片面,影响其科学性。因此,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解说性、知识性、科学性
注意说明文的特点,才能达到说明文“给人以知”、“教人以用”的目的。如关于酸菜可
否食用及其营养价值的问题,报上曾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介绍。一种认为,酸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糖类、矿物质、乳酸等。酸菜还是良好的药物,可治疗慢性心脏病、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多吃酸菜有利于健康。另一种却认为,酸菜内含大量霉菌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会直接引发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等疾病,危害健康。两种解说各执一端,令人无所适从。据有关专家分析,酸菜的食用效果及营养价值,和酸菜的不同品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不同的腌制方法有关。报上的有关介绍未能注意这些知识,所说虽有一定道理,却都有片面性、缺乏科学性。说明文既要注意知识性,也要注意科学性,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给人以知”。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用准确、周密、平实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其最基本学科物理、数学的关系,并运用定义、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把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说明得清楚明白。
(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议论文也要运用说明,但记叙文中的说明为记叙的人或事服务,议论文中的说
明为阐明作者的论点服务。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说明方式的运用都不是主要的,只有说明文才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这是说明文说明性的特点决定的。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文的这一特点,以把握住文体特点,避免出现文体混杂的现象。
(三)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要反映事物一定的规律,就必须用心安排好说明材料的顺序。说明运动、变化、
发展的事物,多应按时间先后、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材料。说明静止的事物,多以空间方位为序,或由外及里、由里及外,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由左至右、由右至左来安排材料。说明事理的文章,则多由具体到抽象,或按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材料。总之,说明有序是将客观事物说明白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好说明文的顺序,应依照说明的内容来确定。
(四)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写作说明文还应依据说明的目的及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常
用的说明方法有:
(1)定义说明法,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诠释说明法,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原因等作解释的说明方法。与定义法相比,诠释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语言表述不如定义说明那样严格。
(3)比喻说明法,用比喻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释,使说明对象形象具体。
(4)比较说明法,用同类或异类比较具体的事物相比照,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5)举例说明法,列举典型的或较多的例证来解说较复杂的说明对象。
(6)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文献资料等说明事物。此外,还有图表说明法、数据说明法等。我们应该练习、掌握这些方法,以便在写作说明文时加以灵活选用或综合运用。
(五)注意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通俗、简洁,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决定
定的。说明文要介绍科学知识,解说客观事物,所以语言一定要准确。如果表述不确切,就会带来不良后果。说明文使用广泛,读者层次不同,所以语言一定要通俗。如果文字晦涩难懂,就不能将有关知识告知读者,真正做到“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说明文要求对事物的说明必须具体,但要避免琐细,而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有时,说明需要详尽一些,但要防止拖沓冗长,务求文句简明干净。


以上就是关于《2005年4月“大学语文(专)”串讲资料》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湖南自考资讯, 请持续关注《湖南自考网》。 如有需要,考生可点击《湖南自考网助学报名入口》 进行报名,或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进行咨询解答和报名服务哦~

本文标签:湖南自考 湖南自考公共课 2005年4月“大学语文(专)”串讲资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nzk.hn.cn

本文地址:http://www.hnzk.hn.cn/cjggk/3636.html

微信扫码加群

湖南自考网考生交流群

政策公告、考试提醒、自考解答、资料分享、备考指导、学习交流

在线咨询 关注公众号

《湖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