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导论
一、脑形态学的基本概念
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①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②脊髓分31节,即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和尾1节.
(2)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3)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2.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1)①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②在大脑中,灰质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③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新皮层(90%)④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颞叶——听觉;枕叶——视觉.顶叶——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躯体的运动.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有关.
(2)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3)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屏状核.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4)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①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整合中枢.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②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③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④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5)中脑、桥脑、延脑统称脑干又称维体束,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①脑干的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②中脑的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叠体,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③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6)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3.神经细胞的基本概念:
(1)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
(2)神经元由胞体、轴突、树突组成.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
二、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1.整体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
(1)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在个体基础上因人而异的反射活动.
(2)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3)抑制过程和兴奋过程一样,可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①超限抑制:指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②外抑制:是指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如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③超限抑制、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
(4)脑的电现象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①闭目养神——脑电图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α波);②大脑兴奋时——脑电图为14-30次/秒的快波(β波).
2.细水平的胞神经生理学基本概念:①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②“全或无”规则(03名)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③级量反应: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相对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极化电位)、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④去极化:每个突触后膜电位可以发生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如果总和的突触后电位超过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即快速的单位发放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它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⑤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内负外正—70毫伏):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⑥反极化或超射: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⑦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神经脉冲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负极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矫枉过正的过程,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继续进行,是细胞膜出现了—90毫伏的后极化电位.后极化电位是一种抑制性电位,使细胞处于短暂的抑制状态,这就决定了神经元单位发放只能是断续的脉冲,而不可能是连续恒定增高的电变化.⑧峰电位的上升部分——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后兴奋电位和后超极化电位过程形成,膜处于钾膜状态.
三、分子神经生物学
①神经信息从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化学传递机制分别有: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受体、内信使和逆信使.②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③神经调质: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多巴胺),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多肽).④逆信使: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⑤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⑥将受体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分类:G-蛋白依存性受体家族、电压门控受体、自感受体.⑦脑重占全身体重的2%,但脑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20%,而且90%是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物,主要依靠血液供给葡萄糖,所以脑对缺乏氧和血流量的不足十分敏感.
以上就是关于《09年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湖南自考资讯,请持续关注《湖南自考网》。如有需要,考生可点击《湖南自考网助学报名入口》进行报名,或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进行咨询解答和报名服务哦~
本文标签:湖南自考 湖南自考教育类 09年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nzk.hn.cn)
《湖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