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发布日期:2018-05-24 06:23:12 编辑整理:湖南自考网 【字体: 】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新闻作品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引发更多更深刻的信息,我们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这是一种典型的( )

A. 创造性思维B. 宏观思维

C. 求异思维D. 立体思维

2. 撰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是( )

A. 周恩来B. 穆青

C. 毛泽东D. 范长江

3. 下列新闻作品中,采用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是( )

A.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B. 《经济学家赶集》

C. 《巴西获得美洲杯赛冠军》D. 《欧洲金融界进入大竞争时代》

4. “以事实解释新闻,以事实预测未来”是以下哪种新闻作品的显著内容特点?( )

A.特稿B. 调查性报道

C. 消息D. 解释性报道

5. 《从邮局看变化》是一篇角度独特、以小见大的新闻名作,也颇能反映我国主流新闻媒体选择角度、体现立意的一贯思路,请问这篇报道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年代的社会变化?

( )

A. 1970年代B. 1980年代

C. 1990年代D. 2000年代

6. 消息《坦克进城路面无损,交通干警同声赞扬》是一篇角度独特的( )

A. 军事报道B. 财经报道

C. 时政报道D. 科技报道

7. 写作人物特写《记鲁迅》的著名记者是( )

A. 埃德加-斯诺B. 史沫特莱

C. 爱伦堡D. 法拉奇

8. 以下报道中,通篇运用数字来加强主题可信性的作品是( )

A.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B.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C.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D. 《“一厘钱”精神》

9.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出自著名诗人臧克家之手,引用这两句诗的新闻作品是

( )

A. 《春夜》B. 《水面下的桥梁》

C.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D. 《上海严寒》

10. 在下列新闻作品中,充分运用“口语入文”的写作手法,以使文章生动鲜活起来的作品是( )

A. 《访厕所》B. 《“飞天”凌空》

C. 《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D. 《“妈妈教我放鸭子”》

1l. 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批评报道的是( )

A. 《并非鱼草之争》B. 《抢菜记》

C. 《醒来,铜陵!》D. 《好啊!诚实永存》

12. 在人物专访《写在绢帕上的诗》中引用了一首抒发战地情怀的诗,其中两句是“向莽莽平沙去处舞干戈,莫念那恒岳巍巍云里人!”。请问这首诗是出自我国哪位著名新闻工作者之手?( )

A. 瞿秋白B. 邹韬奋

C. 邓拓D. 穆青

13. 许多新闻作品为了获得如临其境,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花笔墨于对新闻现场的描绘。以下哪篇作品以强调现场感的营造为特色?( )

A. 《华阳礁上补给忙》B. 《陕北有煤海》

C. 《水城威尼斯》D. 《桌上的表》

1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出自哪一位共产党员干部之口?( )

A. 王进喜B. 焦裕禄

C. 金山D. 孔繁森

15. 邓拓写作的《访“葡萄常”》不受新闻体裁的约束,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把常家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不着痕迹地编织到一起。请问,以下哪个事实是报道中提到的?( )

A. 常家祖祖辈辈是种葡萄的

B. 继承并经营常家祖业的姑侄姊妹五人曾经削发为尼,所以都未成婚

C. 常家是蒙古族人

D. 常家祖辈曾给西太后进贡鲜美的葡萄

16.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就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请问,以下哪一种分析框架不属于常见的综合性分析的方式?( )

A. 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 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 分析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D. 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17. 《核弹元勋的“三子”》是一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现我国科学家风采的人物通讯。请问,该作品的主人公是( )

A. 钱三强B. 钱伟长

C. 邓稼先D. 谈家桢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造就了一批著名记者和一些著名篇章。请问,“我们所见到的,是我们一生中所见到过的最令人厌憎的场面之一,然而,正是因为亲眼见到了,我们的报道才最有权威性。”这样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出自以下哪篇报道?( )

A. 《日本签字投降》

B.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C. 《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D.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19.“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这一论述对新闻作品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写下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毛泽东B. 邓小平

C. 江泽民D. 胡锦涛

20.在我国新闻史中,不少优秀记者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请问,著有《中国救荒史》的著名记者是( )

A. 梁启超B. 邵飘萍

C. 范长江D. 邓拓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分析新闻作品的形式,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新闻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

A. 叙述B. 描写

C. 议论D. 抒情

E. 说明

22.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有些作者往往从新闻内容的实际出发,在导语部分设置了悬念,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以下新闻作品在导语中采用悬念设置的有( )

A. 《水城威尼斯》

B.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C. 《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D. 《举报人的命运》

E. 《抢菜记》

2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充分体现了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特点,在不到72小时内转换了11个场景,其中包括( )

A.北京卫生部药政管理局B.山西太原市文工团

C.山西张村公社医院D.山西平陆县邮电局

E.北京王府井商业街

24.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表现形式的求新性B.语言运用的特色

C.作者对某种报道体裁的偏好D.作品中人物与事件的特殊性

E.鲜明的时代特色

25.《华美窗帷的后面》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韬奋在1930年代旅居英国时写作的一篇风貌通讯,文中集中笔墨写了3个小人物的境遇,他们分别是( )

A.一个茶馆的伙计B.一个青春貌美的妓女

C.一个拄着拐杖的将军D.一个靠干杂活零工谋生的中学生

E.一个靠转租房屋谋生的二房东

三、简答答(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6. 简述西方新闻理论中对接近性这一传统新闻价值的要素的界定,并说明其对新闻写作的意义。

27.简析《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中人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28.简析《京效出现“科学热”》设置新闻主体的独特之处。

四、论述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9.结合具体实例,试论述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在长篇通讯中的作用。

30.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试论述专业素养对从事新闻作品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性。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20分)

3l.从谋篇布局、现场描写以及背景运用等角度人手,对比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和《日本签字投降》两篇报道写作手法的异同,并试着总结通过“仪式报道’’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一般手法。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附: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

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四时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四十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六时十五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七时四十五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目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

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二)日本签字投降

[本报9月2日电(发电地点:东京湾 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 今天上午9时05分,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日本终于为它在珍珠港投下的赌注付出了代价,失去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

重光葵步履蹒跚,拖着木质假腿走到铺着粗呢台布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投降文件,等着他签字。如果人们不是对日军战俘营中的暴行记忆犹新的话,也许会不由自主地同情重光葵。

他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致词后,做了一个手势要重光葵签字。他们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麦克阿瑟代表对日作战的国家签字受降,乔纳森•温赖特中将和珀西瓦尔中将在他两旁肃立。温赖特中将在科雷吉多尔岛失守后被俘,长时期的战俘生活,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珀西瓦尔中将在大战中另一个不幸的日子里放弃了新加坡,向日军投降。(编者按:科雷吉多尔岛是菲律宾领土,1942年5月失守;新加坡是1942年2月失守的。)

两位中将在场,使人们不由得想起,1942年上半年,我国处于几乎无可挽回的失败的边缘。

日本代表团由11人组成,他们衣着整洁,表情悲哀。重光葵身穿早礼服大衣和带条纹的裤子,头戴丝质高帽,双手戴着黄色手套。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参加整个仪式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同日本人打招呼,唯一的例外是日本外相的助手,有人同他打招呼,是因为要告诉他在哪里放日本请求无条件投降的文件。

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 

本文标签:湖南自考 湖南自考历年真题 2006年4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nzk.hn.cn

本文地址:http://www.hnzk.hn.cn/lnzt/11662.html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更新时间:]浏览热度(

《湖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湖南自考-便捷服务

2006年4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日期:2018-05-24 06:23:12  整理:湖南自考网  浏览(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新闻作品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引发更多更深刻的信息,我们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这是一种典型的( )

A. 创造性思维B. 宏观思维

C. 求异思维D. 立体思维

2. 撰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是( )

A. 周恩来B. 穆青

C. 毛泽东D. 范长江

3. 下列新闻作品中,采用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是( )

A.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B. 《经济学家赶集》

C. 《巴西获得美洲杯赛冠军》D. 《欧洲金融界进入大竞争时代》

4. “以事实解释新闻,以事实预测未来”是以下哪种新闻作品的显著内容特点?( )

A.特稿B. 调查性报道

C. 消息D. 解释性报道

5. 《从邮局看变化》是一篇角度独特、以小见大的新闻名作,也颇能反映我国主流新闻媒体选择角度、体现立意的一贯思路,请问这篇报道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年代的社会变化?

( )

A. 1970年代B. 1980年代

C. 1990年代D. 2000年代

6. 消息《坦克进城路面无损,交通干警同声赞扬》是一篇角度独特的( )

A. 军事报道B. 财经报道

C. 时政报道D. 科技报道

7. 写作人物特写《记鲁迅》的著名记者是( )

A. 埃德加-斯诺B. 史沫特莱

C. 爱伦堡D. 法拉奇

8. 以下报道中,通篇运用数字来加强主题可信性的作品是( )

A.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B.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C.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D. 《“一厘钱”精神》

9.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出自著名诗人臧克家之手,引用这两句诗的新闻作品是

( )

A. 《春夜》B. 《水面下的桥梁》

C.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D. 《上海严寒》

10. 在下列新闻作品中,充分运用“口语入文”的写作手法,以使文章生动鲜活起来的作品是( )

A. 《访厕所》B. 《“飞天”凌空》

C. 《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D. 《“妈妈教我放鸭子”》

1l. 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批评报道的是( )

A. 《并非鱼草之争》B. 《抢菜记》

C. 《醒来,铜陵!》D. 《好啊!诚实永存》

12. 在人物专访《写在绢帕上的诗》中引用了一首抒发战地情怀的诗,其中两句是“向莽莽平沙去处舞干戈,莫念那恒岳巍巍云里人!”。请问这首诗是出自我国哪位著名新闻工作者之手?( )

A. 瞿秋白B. 邹韬奋

C. 邓拓D. 穆青

13. 许多新闻作品为了获得如临其境,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花笔墨于对新闻现场的描绘。以下哪篇作品以强调现场感的营造为特色?( )

A. 《华阳礁上补给忙》B. 《陕北有煤海》

C. 《水城威尼斯》D. 《桌上的表》

1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出自哪一位共产党员干部之口?( )

A. 王进喜B. 焦裕禄

C. 金山D. 孔繁森

15. 邓拓写作的《访“葡萄常”》不受新闻体裁的约束,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把常家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不着痕迹地编织到一起。请问,以下哪个事实是报道中提到的?( )

A. 常家祖祖辈辈是种葡萄的

B. 继承并经营常家祖业的姑侄姊妹五人曾经削发为尼,所以都未成婚

C. 常家是蒙古族人

D. 常家祖辈曾给西太后进贡鲜美的葡萄

16.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就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请问,以下哪一种分析框架不属于常见的综合性分析的方式?( )

A. 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 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 分析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D. 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17. 《核弹元勋的“三子”》是一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现我国科学家风采的人物通讯。请问,该作品的主人公是( )

A. 钱三强B. 钱伟长

C. 邓稼先D. 谈家桢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造就了一批著名记者和一些著名篇章。请问,“我们所见到的,是我们一生中所见到过的最令人厌憎的场面之一,然而,正是因为亲眼见到了,我们的报道才最有权威性。”这样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出自以下哪篇报道?( )

A. 《日本签字投降》

B.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C. 《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D.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19.“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这一论述对新闻作品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写下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毛泽东B. 邓小平

C. 江泽民D. 胡锦涛

20.在我国新闻史中,不少优秀记者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请问,著有《中国救荒史》的著名记者是( )

A. 梁启超B. 邵飘萍

C. 范长江D. 邓拓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分析新闻作品的形式,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新闻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

A. 叙述B. 描写

C. 议论D. 抒情

E. 说明

22.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有些作者往往从新闻内容的实际出发,在导语部分设置了悬念,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以下新闻作品在导语中采用悬念设置的有( )

A. 《水城威尼斯》

B.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C. 《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D. 《举报人的命运》

E. 《抢菜记》

2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充分体现了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特点,在不到72小时内转换了11个场景,其中包括( )

A.北京卫生部药政管理局B.山西太原市文工团

C.山西张村公社医院D.山西平陆县邮电局

E.北京王府井商业街

24.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表现形式的求新性B.语言运用的特色

C.作者对某种报道体裁的偏好D.作品中人物与事件的特殊性

E.鲜明的时代特色

25.《华美窗帷的后面》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韬奋在1930年代旅居英国时写作的一篇风貌通讯,文中集中笔墨写了3个小人物的境遇,他们分别是( )

A.一个茶馆的伙计B.一个青春貌美的妓女

C.一个拄着拐杖的将军D.一个靠干杂活零工谋生的中学生

E.一个靠转租房屋谋生的二房东

三、简答答(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6. 简述西方新闻理论中对接近性这一传统新闻价值的要素的界定,并说明其对新闻写作的意义。

27.简析《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中人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28.简析《京效出现“科学热”》设置新闻主体的独特之处。

四、论述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9.结合具体实例,试论述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在长篇通讯中的作用。

30.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试论述专业素养对从事新闻作品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性。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20分)

3l.从谋篇布局、现场描写以及背景运用等角度人手,对比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和《日本签字投降》两篇报道写作手法的异同,并试着总结通过“仪式报道’’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一般手法。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附: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

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四时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四十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六时十五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七时四十五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目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

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二)日本签字投降

[本报9月2日电(发电地点:东京湾 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 今天上午9时05分,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日本终于为它在珍珠港投下的赌注付出了代价,失去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

重光葵步履蹒跚,拖着木质假腿走到铺着粗呢台布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投降文件,等着他签字。如果人们不是对日军战俘营中的暴行记忆犹新的话,也许会不由自主地同情重光葵。

他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致词后,做了一个手势要重光葵签字。他们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麦克阿瑟代表对日作战的国家签字受降,乔纳森•温赖特中将和珀西瓦尔中将在他两旁肃立。温赖特中将在科雷吉多尔岛失守后被俘,长时期的战俘生活,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珀西瓦尔中将在大战中另一个不幸的日子里放弃了新加坡,向日军投降。(编者按:科雷吉多尔岛是菲律宾领土,1942年5月失守;新加坡是1942年2月失守的。)

两位中将在场,使人们不由得想起,1942年上半年,我国处于几乎无可挽回的失败的边缘。

日本代表团由11人组成,他们衣着整洁,表情悲哀。重光葵身穿早礼服大衣和带条纹的裤子,头戴丝质高帽,双手戴着黄色手套。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参加整个仪式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同日本人打招呼,唯一的例外是日本外相的助手,有人同他打招呼,是因为要告诉他在哪里放日本请求无条件投降的文件。

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 

以上就是关于《2006年4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湖南自考资讯, 请持续关注《湖南自考网》。 如有需要,考生可点击《湖南自考网助学报名入口》 进行报名,或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进行咨询解答和报名服务哦~

本文标签:湖南自考 湖南自考历年真题 2006年4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nzk.hn.cn

本文地址:http://www.hnzk.hn.cn/lnzt/11662.html

微信扫码加群

湖南自考网考生交流群

政策公告、考试提醒、自考解答、资料分享、备考指导、学习交流

在线咨询 关注公众号

《湖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