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下)

发布日期:2019-07-29 11:31:08 编辑整理:湖南自考网 【字体: 】   【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

1、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A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B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那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C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2、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新发展?

答:A熟练劳动说;

B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C自然资源产业说;

D国内需求说;

E产品生命周期说;

F产业内部贸易说。

3、什么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4、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答:A两者区别:

(1)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2)研究的对象不同;

(3)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4)优势的衡量标准不同;

(5)运用的广泛性不同。

B两者联系:

(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2)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5、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如何演变的?具有什么特点?

答:A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1)世界农产品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地位日趋下降;

(3)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国家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B农产品国际贸易品种结构演变:

(1)世界谷物贸易增长由快变慢;

(2)农业原料贸易量增长缓慢;

(3)畜产品和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

(4)世界水果蔬菜贸易额增长令人瞩目;

(5)新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增多。

C特点:(1)贸易商品集中;

(2)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

(3)价格波动幅度大引起出口收入波动;

(4)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时间性很强;

(5)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6、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有哪些?

答:(1)关税削减: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由入世前的21%降低到2004年的14.5%;

(2)关税配额:对粮食、棉花、糖、食用植物油和羊毛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3)国营贸易问题:中国承诺将一部分配额分配给私营贸易企业,并将国营贸易企业未用配额再次分配给私营企业;

(4)农产品出口补贴:中国承诺入世后不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

(5)国内支持:中国黄箱政策的微量允许水平为8.5%;

(6)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入世后,中国在进口卫生检疫措施上的透明度势必要加强。就出口方面来说,卫生与植物措施将是中国农产品扩大出口所会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7)特殊保障措施:中国承诺不寻求采用特殊保障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

(8)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9)保障条款和过渡期特殊保障机制。



第六章 土地与水资源

1、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

答:A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

(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不断提高;

(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你知道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A问题:(1)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2)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1)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污染严重;

(2)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

(3)耕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

(3)山林乱垦、草原乱垦与荒山大量闲置现象并存。

B合理利用应坚持的原则:(1)因地制宜;(2)节约用地;(3)保护资源;(4)有偿利用。

3、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A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B(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

(3)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4、土地产权的含义、特征与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A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

B产权特征:(1)明确型;(2)排它性;(3)有限性;④可分解性;⑤可交易性;⑥行为性

C产权功能:

(1)激励功能;(2)约束功能;(3)协调功能;④增进资源配置功能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哪些

答:(1)土地承包经营转包

(2)土地承包经营且出;

(3)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5)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6)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7)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6、中国水资源利用上存在问题是什么?

答:(1)浪费惊人;

(2)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

(3)地下水开采过度;

(4)水域环境污染严重;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上项目)轻配。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3.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及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5.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措施?

答:(1)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2)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支持和加强等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6.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技术因素;④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⑤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3.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及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5.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措施?

答:(1)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2)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支持和加强等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6.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技术因素;④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⑤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以上就是关于《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下)》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湖南自考资讯,请持续关注《湖南自考网》。如有需要,考生可点击《湖南自考网助学报名入口》进行报名,或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进行咨询解答和报名服务哦~

本文标签:湖南自考 湖南自考文学类 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nzk.hn.cn

本文地址:http://www.hnzk.hn.cn/stwxl/22097.html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更新时间:]浏览热度(

《湖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湖南自考-便捷服务

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下)

日期:2019-07-29 11:31:08  整理:湖南自考网  浏览(

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

1、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A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B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那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C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2、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新发展?

答:A熟练劳动说;

B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C自然资源产业说;

D国内需求说;

E产品生命周期说;

F产业内部贸易说。

3、什么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4、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答:A两者区别:

(1)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2)研究的对象不同;

(3)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4)优势的衡量标准不同;

(5)运用的广泛性不同。

B两者联系:

(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2)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5、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如何演变的?具有什么特点?

答:A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1)世界农产品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地位日趋下降;

(3)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国家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B农产品国际贸易品种结构演变:

(1)世界谷物贸易增长由快变慢;

(2)农业原料贸易量增长缓慢;

(3)畜产品和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

(4)世界水果蔬菜贸易额增长令人瞩目;

(5)新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增多。

C特点:(1)贸易商品集中;

(2)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

(3)价格波动幅度大引起出口收入波动;

(4)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时间性很强;

(5)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6、加入WTO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有哪些?

答:(1)关税削减: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由入世前的21%降低到2004年的14.5%;

(2)关税配额:对粮食、棉花、糖、食用植物油和羊毛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3)国营贸易问题:中国承诺将一部分配额分配给私营贸易企业,并将国营贸易企业未用配额再次分配给私营企业;

(4)农产品出口补贴:中国承诺入世后不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

(5)国内支持:中国黄箱政策的微量允许水平为8.5%;

(6)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入世后,中国在进口卫生检疫措施上的透明度势必要加强。就出口方面来说,卫生与植物措施将是中国农产品扩大出口所会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7)特殊保障措施:中国承诺不寻求采用特殊保障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

(8)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9)保障条款和过渡期特殊保障机制。



第六章 土地与水资源

1、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

答:A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

(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不断提高;

(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你知道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A问题:(1)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2)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1)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污染严重;

(2)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

(3)耕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

(3)山林乱垦、草原乱垦与荒山大量闲置现象并存。

B合理利用应坚持的原则:(1)因地制宜;(2)节约用地;(3)保护资源;(4)有偿利用。

3、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A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B(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

(3)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4、土地产权的含义、特征与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A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

B产权特征:(1)明确型;(2)排它性;(3)有限性;④可分解性;⑤可交易性;⑥行为性

C产权功能:

(1)激励功能;(2)约束功能;(3)协调功能;④增进资源配置功能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哪些

答:(1)土地承包经营转包

(2)土地承包经营且出;

(3)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5)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6)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7)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6、中国水资源利用上存在问题是什么?

答:(1)浪费惊人;

(2)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

(3)地下水开采过度;

(4)水域环境污染严重;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上项目)轻配。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3.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及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5.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措施?

答:(1)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2)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支持和加强等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6.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技术因素;④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⑤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3.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及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5.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措施?

答:(1)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2)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支持和加强等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6.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技术因素;④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⑤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以上就是关于《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下)》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湖南自考资讯, 请持续关注《湖南自考网》。 如有需要,考生可点击《湖南自考网助学报名入口》 进行报名,或点击添加《招生老师微信》进行咨询解答和报名服务哦~

本文标签:湖南自考 湖南自考文学类 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nzk.hn.cn

本文地址:http://www.hnzk.hn.cn/stwxl/22097.html

微信扫码加群

湖南自考网考生交流群

政策公告、考试提醒、自考解答、资料分享、备考指导、学习交流

在线咨询 关注公众号

《湖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